传 / 统 / 二 / 十 / 四 / 节 / 气
4月4日,迎来清明节气。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北半球日照时间增多、太阳高度角增大,气温变暖,降雨增多。
清明节气之后自然界阳气逐渐旺盛,气温升高并且渐趋平稳,白天也越来越长,此时应适当早起,增加白天生活、工作、学习时间。
清晨起床后,可着宽松衣服到柳丝吐绿的公园、河滨、岸边观赏绿色或锻炼身体,最好不要赖床。
清明节后进入暮春,气温升高,人体因阳气升动而向外疏发,体内外阴阳不平衡,人们气血运行波动较大,故应慎食“发物”。如海鲜、羊肉、公鸡、鸡头、鸭头、鸡脖、鸭脖、白酒等应不吃或少吃,以避免诱发旧病宿疾或过敏性疾病。
可适当食用一些如山药、红枣、枸杞子、豆制品、鸡鸭鱼肉等补血养肝,及韭菜、荠菜、菠菜、油菜、芥蓝、芹菜等和中通腑的食物。
清明之后天气转暖,春风和煦,适合以下三类运动:
★和缓运动型,如健走、慢跑等,且走且跑且停,时快时慢,这种快慢相间的运动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改善心肺功能。
★休闲趣味型,如春游赏花、放风筝、踢足球等,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保健养生型,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健身术,可强健人体的精气神,对中老年朋友更为适宜。
因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人们在此节气里多容易产生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难免念物思人、悲伤落泪。但此时不要以“有泪轻弹”为羞耻。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可以释放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缓解机体和心理的紧张,甚至还能减轻疼痛。
而在亲人和挚友面前流泪和倾诉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既可促进亲人间情感交流,又有助于顺应时节,抒发肝气,开阔心境。所以无须掩饰,情到悲时,则适度宣泄,以调理情志。
此外,清明期间容易出现肝气偏旺,精神调养上要保持心情舒畅开朗,切忌遇事着急,甚至动肝火。可以听音乐、钓鱼或春游等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性情。
清明节气,北方春旱多风,气温较低,乍暖还寒,而南方则多雨,气候阴冷而潮湿。为避免病邪缠人,大家不妨试试下面三个养生小妙招——调肝理脾除虚火。
艾草泡脚——除虚火
用艾叶水泡脚,能有效地
去除体内虚火,可以缓解因肝肾阴虚导致的黑眼圈
。此外,天天用热水泡脚本来就有促进血液循环,赶走体内湿寒的功效,况且艾草还能通十二经络,调理阴阳。
做法:
取艾叶一小把,煮水后泡脚;或用纯艾叶做成的清艾条取1/4,撕碎后放入泡脚桶里,用滚开的水冲泡一会儿,等艾叶泡开后再兑入一些温水泡脚,泡到全身微出汗。
一般连续泡数次,约2~3天后即可见效。同时要多喝温开水,不吃寒凉的食物,注意休息。坚持一段时间后,由体内虚火引起的黑眼圈就会明显好转。
叩打膝关节——健脾
用双手空掌有节奏地拍打膝关节两侧,力度由轻至重,叩至膝关节舒适发热为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健脾有益于增强身体化湿能力。
擦胸抹肋——疏肝
用双手掌循着两侧肋弓左右交替进行搓抹,搓至肋弓发热舒畅为佳,不计次数。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有舒展、升发的生理特性,关系着全身气机的调节。
做法:
准备糯米粉和粳米粉,比例为1:1。将采摘来的艾叶清洗后捣烂,然后用捣烂后的艾草加入调好比例的糯米粉和粳米粉中拌匀揉搓,制成艾叶粑面团。取一块艾叶粑面团,将猪肉制成的馅包入, 上锅蒸熟便可以享用美味了。
艾叶草是一味中草药,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护肝利胆的功效。
因此,在清明这个节气,进食由艾叶草做成的食物可以有效地清热解毒、消炎降燥并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做法:
取桑叶6克,菊花6克,薄荷3克,用三种药材混合加适量水,可放少许冰糖,煮沸,代茶饮用。是清明时节,疏风清热,清肝降火之佳品。
桑叶性味苦甘,有疏散风热,平降肝阳之效;菊花性味苦甘,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效;薄荷性味辛凉,归肺、肝经,有散热解毒之效。
做法:
鲜藕100克,白萝卜100克,蜂蜜30毫升。选取鲜嫩的藕节,同白萝卜一并洗净切碎,放入榨汁机榨汁,过滤后在汁中调入蜂蜜即可饮用。
藕汁白萝卜饮能够凉血养阴,养肺润肠。
做法:
鲜鲫鱼150克,砂仁3克,陈皮6克,生姜、葱、精盐各适量。将鲜鲫鱼刮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将砂仁放入鱼腹中,然后与陈皮共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烧开;放入生姜、葱、精盐,煮至汤浓味香即可。
砂仁鲫鱼汤能醒脾、开胃、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