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孙立平社会观察
有关社会现象分析与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善于从大时间尺度看问题 ·  15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用AI赶作业的孩子”有没有未来? | 人民锐见 ·  昨天  
CHINADAILY  ·  开春这样穿,你也能拥有“大长腿”! ·  2 天前  
网信安徽  ·  今日雨水 ·  2 天前  
网信安徽  ·  今日雨水 ·  2 天前  
三亚广播电视台  ·  今天,三亚正式迎来…… ·  2 天前  
三亚广播电视台  ·  今天,三亚正式迎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孙立平社会观察

孙立平:二战中的罗斯福:假如历史用另一种写法来写会如何?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16 08:00

正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阵营最重要的领袖有三位:英国的丘吉尔、美国的罗斯福、苏联的斯大林。这里说的是罗斯福。

绝不介入欧洲战争的 孤立主义

1939年9月,当纳粹德国的装甲师碾过波兰边境时,美国国会大厅里回响着的是一片"绝不参战"的声音。民意调查显示,94%的美国人反对卷入欧洲战争,国会山堆积着500万份反战请愿书。

孤立主义是美国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 1935年《中立法案》的通过, 美国 对一战中严重的伤亡的反思有关 。所以, 《中立法案》的第一条,就是规定美国要远离欧洲的战争。同时, 这项法案 禁止向交战国出售武器和提供贷款。有人说,这是美国孤立主义的顶峰。

所以,当1939年欧洲战火开始燃烧时,美国国内到处是一片反对参战的声音。 针对罗斯福总统参战的主张,来自 蒙大拿州的参议员伯顿·惠勒愤怒指责道: "罗斯福正把美国男儿变成英国殖民军的炮灰! "由汽车大亨利·福特和飞行英雄查尔斯·林德伯格领导的"美国第一委员会",在巅峰时期吸纳了80万会员,他们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集会中高呼: "英格兰的战争永不会是美国的战争! "

由参议员杰拉尔德·奈领导的军火调查委员会,通过揭露一战中银行家与军火商的暴利,成功建构了一种"战争即阴谋"的集体记忆。

其实,美国社会对于欧洲战事的冷漠,除了人们经常说到的种种原因之外,还与一种普遍的认知有关:那是他们民族内部的争斗,美国完全没有介入的必要。这与现在有人认为,俄乌冲突是斯拉夫人内部的冲突,如出一辙。

孤立主义铁幕下的破冰者

所以,二战爆发初期,美国并未立即卷入这场全球性的冲突。 美国在二战中参战的决策是一个渐进且复杂的政治过程,经历了从孤立主义到有限干预、再到全面参战的转变。

但在战争初期,罗斯福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预见到法西斯主义的威胁,积极加强对盟国的援助,并 通过各种外交手段,努力团结各国共同抗击法西斯,为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罗斯福总统 展现了 坚强的意志与高超的政治智慧。

首先,在 中立的外衣下的实施战略倾斜。1939年11月,罗斯福推动修订《中立法案》,取消武器禁运条款,允许交战国以"现金自运"方式购买军火。这样一来,英国凭借制海权成为主要受益者,至1940年共采购15亿美元军备。美国军工厂在"中立"旗号下悄然成为盟军后勤基地。

接着, 突破非交战国状态。 1941年3月 《租借法案》 法案生效后,美国向38个国家提供价值501亿美元的物资。 运往英国的物资吨位从每月50万吨增至1941年秋的150万吨。在 "格里尔号"驱逐舰遭德军潜艇攻击后,罗斯福下达"射击令": 美军舰艇可主动攻击轴心国舰船。

1941年 7月26日,美国冻结日本在美4亿美元资产,实施全面石油禁运。 日本石油储备以每月4%速度递减,海军燃油仅够维持12个月作战。 同时,美军B-17轰炸机进驻菲律宾,形成对日战略威慑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海军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宣战。这标志着美国 从"孤立堡垒"到"全球领导者"的转变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罗斯福 迅速调动国家资源,加强军事生产和人员动员,使美国在短时间内从和平状态转变为战时状态。

同时,他还亲自参与制定了多项重大战略决策,如“先欧后亚”战略,确保了盟军在关键战场上的胜利。

罗斯福的 这种渐进策略,既安抚了国内孤立主义情绪,又实质推进了战争准备,从而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的国际秩序的奠基者

在二战中赢得反法西斯主义战争的胜利,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新的国际秩序的开端。在此后80年的时间里,尽管世界上还存在种种的矛盾与冲突,但新的世界性大战没有发生,人类赢得了一段难得的和平与发展的时光。

而罗斯福是这个新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在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的时候,罗斯福 率先提出"无条件投降"原则,以求在世界上消除法西斯主义的祸根; 他多次参加国际会议,与盟国领导人共商大计,推动了《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白宫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份用酒店便签纸草拟的文件,奠定了新的国际秩序的基石。在签字时, 罗斯福刻意将签字顺序按字母排列。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 他坚持将否决权写入安理会机制的方案,从而既维护了大国协调原则,又为国际组织注入行动力。

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罗斯福的经济团队巧妙平衡各方诉求,促成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章程的订立。这种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系,不仅重建了战后经济秩序,也形成了世界金融体系的框架。

可以说, 从联合国到布雷顿森林体系,这就是罗斯福给这个世界留下的制度遗产。

假如历史用另一种写法来写

对于这几年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援助,特别是军事援助,经常有人严辞质问:美国人为什么要做冤大头?你们凭什么要美国做冤大头?

我们可以看看二战中的情形。仅以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为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苏联进行了大量军事与经济援助,包括各型作战飞机1.4万架、各型车辆46.7万辆,其中作战车辆包括轻型坦克1239辆,中型坦克4957辆,自行火炮2000辆,半履带式车辆1104辆,装甲侦察车2054辆,维修车1534辆,坦克运输车629辆。全部车辆均按美国规定备足备件,作战车辆还按武器配足弹药一起交货。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写道:"没有美国大量的军备援助,苏军不可能组织任何一次大会战,没有这些援助,很难想象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调动大量的军队。"

罗斯福是如何解释和论证这些援助的呢?在1940年12月17日的一次记者会上,罗斯福用邻居家着火,你要不要借水管给他作比喻,来说明这种援助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可能这几天也有点情绪化吧。昨天在一个微信群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转发了上面的资料后,多少带点情绪地提了几个问题:

如果罗斯福当时绝口不谈正义与侵略,只是含含糊糊地说这场战争很荒谬的,会怎么样?

如果罗斯福像一个生意人那样,动辄讽刺盟军领袖是要饭的,会怎么样?

如果罗斯福总是不分青红皂白说,别打了,别打了,赶快停下来,别死人了,会怎么样?

如果罗斯福一味压弱者妥协,说斯大林你就把乌拉尔山以西的土地让给德国吧,人家在那块土地上死了不少人呢,会怎么样?

如果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说,你们想拿回失去的土地是不现实的,会怎么样?

如果罗斯福说,我不管你们了,我在下一盘大棋,我准备和太空人作战呢,会怎么样?

假如历史用另一种写法来写会如何?

关联阅读:


孙立平:从朋友的那篇文章说到乌克兰的和平方案


乌克兰和平方案,表明二战后欧美日为主的社会整体软化,这是一个客观现实


孙立平:川马是好蛋也好,坏蛋也罢,我现在在谈论的是另外一个问题


孙立平:马斯克改造政府:我不太在意人们的那些争论,我只在意一点,从这里能不能看到未来政府的某些雏形,至少是要素


孙立平:挺有意思的几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


孙立平:在斯普特尼克时刻后都发生了什么?


孙立平:智能化信息茧房比一般信息茧房可怕得多,一个坑连着一个坑,坑坑位置精准,防不胜防

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  ·  善于从大时间尺度看问题
15 小时前
网信安徽  ·  今日雨水
2 天前
网信安徽  ·  今日雨水
2 天前
三亚广播电视台  ·  今天,三亚正式迎来……
2 天前
三亚广播电视台  ·  今天,三亚正式迎来……
2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