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会计视野论坛
作者:chenyiwei
今日话题数:15
目录
1、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问题
2、学校购买的图书应该入什么会计科目
3、现金流量表附表的固定资产折旧金额填列
4、递延所得税资产
5、求教陈版主,VIE架构下的同控合并相关问题
6、母公司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合并层面的披露项目
7、在判断是否将基金管理人纳入合并时,是否考虑管理人董事会下设的投委会
8、非同控企业合并系列问题
9、关于协定存款性质认定和函证金额的疑问
10、求助:购车业务中涉及三方的售后租回交易(资产转让不属于销售)现金流量表的列报
11、拆迁补助
12、销售过程中外部单位承担回购责任,对收入确认的影响
13、请教个各位一个吸收合并未实现损益怎么处理的问题
14、关于受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问题
15、科研补助本期是否可以确认其他收益
1、合同资产和合同负债问题
提问人:
shiyongfu
陈老师,您好,请教一个问题,我公司是从事固废处理业务公司,客户不管我公司如何处理废物(通常是高温焚烧),只要确定由我公司进行处理并将固废进厂过磅后,我公司即可开票与客户进行结算,我公司在固废处理后确认收入。因固废进厂后,我公司即可开票时结算,但固废尚未处理,我公司现在处理方式是,开票时即可确认收款义务时确认一项合同资产(对应应收款项),同时确认一项合同负债和销项税额,待固废处理后确认收入,同时结转合同负债;现在有一个问题是此处是合同负债合适还是其他流动负债更合适?
回答人:
chenyiwei
该款项的收取依据是与客户(产废单位)签订的处理合同,约定向其提供处理服务,故符合“合同负债”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应确认合同负债。
提问人:
shiyongfu
谢谢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审计人员认为我尚未处理的部分系提前开票,准备冲回合同负债和合同资产冲回,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有了收款权力,冲回是否合理
回答人:
chenyiwei
如果接收废物后,不论产废单位是否付费,本企业均有义务对其进行处理,则同时确认应收款项和合同负债是合理的。
2、学校购买的图书应该入什么会计科目
提问人:
xiao448922905
请教陈版主,学校(民间非营利组织)采购图书应该入什么会计科目?
回答人:
chenyiwei
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二十九条规定:“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如馆藏图书、,也可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第三十条规定:“非营利组织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七类:房屋和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交通工具、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根据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的最短折旧年限为5年。
提问人:
jcflower
@chenyiwei陈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是哪年版的,我找文件《财会〔2004〕第7号》没有对应的条目,还请告知文件号,谢谢!
回答人:
chenyiwei
财会[2004]7号。
3、现金流量表附表的固定资产折旧金额填列
提问人:
圣媛
请问各位老师,现金流量表附表的固定资产折旧金额,是根据累计折旧本年计提的发生额填写吗?要减去本年借方冲减累计折旧金额吗?因本年出售固定资产,冲减了累计折旧。
回答人:
chenyiwei
根据本期计提折旧的金额填列,不是简单地将累计折旧的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
有时,还需要对计提金额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剔除资本化计入其他长期资产成本的折旧额,例如计入资本化开发支出的折旧额要剔除。
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使用权资产折旧等项目同理。
4、递延所得税资产
提问人:
小鋆要努力
请问企业第一年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暂时性差异,第二年税务局反馈不可抵扣,应当为永久性差异,应该如何调整?
回答人:
chenyiwei
这种情形下应注意区分前期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否属于前期差错。
根据《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1号》之“1-24 区分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企业不应简单将会计估计与实际结果对比认定存在差错。如果企业前期作出会计估计时,未能合理使用报表编报时已经存在且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导致前期会计估计结果未恰当反映当时情况,则应属于前期差错,应当适用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方法;反之,如果企业前期的会计估计是以当时存在且预期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为基础作出的,随后因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而变更会计估计的,则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适用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即,企业在第一年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是否存在对当时已颁布实施的税法规定的误解或误用,即误以为某个项目可以在税前扣除,但实际上是不可以扣除的?如果是,则属于前期差错,应按前期差错更正处理;如果此前依据当时的税法规定是可以扣除的,但后续资产负债表日后修改了税法规定,变为不得扣除,则不属于前期差错,而是会计估计变更。
5、求教陈版主,VIE架构下的同控合并相关问题
提问人:
hphg511
陈版主您好,想求助您一个问题,涉及到境内实体通过VIE架构在美国上市后,旗下相关公司股权转让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企业合并问题。
截至2020年9月29日,几家公司股权架构如后面附图1:
2020年9月29日原始股权架构.jpg
(15.1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原始股权
7 天前 上传
1、2020年9月30日,E公司按照当日时点评估价格的80%从B公司购买其持有的80%的D公司股权。变更后股权架构如图2.
2020年9月30日第一次变更后股权架构.jpg
(16.9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第一次变更后股权
7 天前 上传
2、2021年4月30日,E公司增资扩股吸收C公司为新股东,增资后C公司持有E公司80%的股权,X自然人持有E公司20%股权。变更后股权架构如图3.
2021年4月30日第二次变更后股权架构.jpg
(20.0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第二次变更后股权
7 天前 上传
想请教陈版主,在有VIE的架构下,在国内暂无法律对其进行规范的情况下,站在E公司的角度,第一次股权变更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站在C公司角度,第二次的股权变更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呢?
回答人:
chenyiwei
VIE架构国内法律暂未对其规范,但国内外会计准则对控制权的判断标准是基本一致的。在IFRS下可以获得认可的VIE架构下的协议控制,在国内企业会计准则下也可以获得认可。
因此,本案例中各项交易都发生在同一最终控制方控制下的实体之间,故各步骤均可看作同一控制下合并。
6、母公司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合并层面的披露项目
提问人:
wx_5e11bded959a
问题2-3-29(母公司个别报表层面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相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合并报表层面的处理) 问题: 母公司个别报表层面对存在大额累计亏损的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合并报表层面应继续保留还是转销?
背景: 母公司个别报表层面对存在大额累计亏损的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原初始投资成本的差额计提了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且因预计在该子公司股权转让或者清算该子公司时发生的损失将可以获准在所得税税前扣除,故相应就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计提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被抵销,则母公司个别报表层面原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合并报表层面应继续保留还是转销?
陈老师您好!关于上面这个母公司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合并层面需要保留可以确认了,现在有个问题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披露的项目是什么?因为在合并层面已经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损失进行抵消了,其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对应的披露项目还是资产减值准备吗?这样会不会与报表的减值准备合计数相矛盾?
回答人:
chenyiwei
首先,并不是简单地必然保留或者抵销母公司个别报表层面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减值准备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而是要看母公司层面上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和子公司个别报表层面对单项可辨认非流动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在多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因此在合并层面需重新计算可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
对于保留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形,实质上是一项未来的税款抵减,类似于可抵扣亏损,故可以填列的明细是“可抵扣亏损或其他税款抵减”,确认依据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十五条。
7、在判断是否将基金管理人纳入合并时,是否考虑管理人董事会下设的投委会
提问人:
joy_for
请教陈版,在判断是否将基金管理人纳入合并时,是否需要考虑在管理人董事会下设的投委会中的表决权。
回答人:
chenyiwei
“投资决策委员会”并不就管理人本身的财务、经营等事项作出决策,其所作出的决策是针对其所管理的基金。
因此,在判断管理人本身是否应被纳入合并报表范围时,不考虑其董事会下属的投资决策委员会;但在考虑该管理人所管理的基金是否纳入合并范围时,在多数情况下需考虑管理人所组建的投资决策委员会的构成和决策机制,除非投资决策委员会的决策都是事务性的。
8、非同控企业合并系列问题
提问人:
595681480
您好,陈版主!!!和您请教的问题如下: 某上市公司境外子公司A以1亿+1收购境外公司B 100%股权并代偿B欠原股东的债务,以1亿代偿B欠原股东的1.2亿其他应付款,以1元购买B的100%股权,同时计划收购某个构成业务的资产组C,B和C同属于一家公司,且具有高度关联性以及商业价值,项目组判断收购B和C构成“一揽子交易”,于20X2年7月交割取得B股权以及相应的资产,但是由于B的原股东所属的管理人员尚未全部撤离B,未完全取得对于B的控制权,且资产组C 尚未交易成功,因此A未将B纳入合并范围,A在20x2年7月支付对价5000万+1,剩余对价尚未支付。
20x2年7月支付对价会计处理:
A:借:其他非流动资产 5000万+1
贷:银行存款 5000万+1
A:借:其他非流动资产 5000万
贷:其他应付款-原股东 5000万
同时在收购B的协议中约定减免1000万的对价
A:借:其他非流动资产 -1000万
贷:其他应付款-原股东 -1000万
20x3年3月,公司取得B的全部控制权
A:借:长期股权投资 9000万+1
贷:其他非流动资产 9000万+1
项目组认为代偿的债务实际上也是合并成本的一部分,对于B来说就是资本性投入,并以实际所欠债务计入资本公积
B:借:其他应付款 1.2亿
贷:资本公积 1.2亿
由于B公司某些关键设施存在使用问题,在20x3年5月与B公司原股东产生诉讼,并于20x4年1月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约定剩余尚未支付的对价减少1000万,该诉讼在20x3年已经存在,且属于对合并成本的进一步确认,认为其属于期后调整事项,并在2023年度进行审计调整
A:借:长期股权投资 -1000万
贷:其他应付款 -1000万
20x3年3月1日并表下A合并B形成商誉=8000千万+1-(20x3年3月1日净资产账面价值+评估增值部分+1.2亿原股东债权金额)
回答人:
chenyiwei
1、关于控制权的取得时间:“于20X2年7月交割取得B股权以及相应的资产,但是由于B的原股东所属的管理人员尚未全部撤离B”:如果此时尚未撤离的原管理人员仅属于“看守”角色,其也听从A公司的指令行事,则不能仅仅依据“原管理人员尚未撤离”即认为尚未取得控制权。建议对购买日问题重新考虑。在购买日之前,仅需将已支付的款项确认为“其他非流动资产——预付投资款”即可,无需将尚未支付的款项确认为负债。
2、取得股权和代偿债权属于一揽子交易,因此应将代偿的1.2亿元并入B公司的权益,测算其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对应的合并成本为1亿元+1元。
3、因B公司关键设施存在使用问题导致的纠纷是在期后和解的,在2023年末尚不存在该和解事项,故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对于调减的1000万元对价款,在合并报表层面应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同时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该减值金额不小于1000万元),而不能直接调整合并成本和商誉。
9、关于协定存款性质认定和函证金额的疑问
提问人:
lyablb
陈版好:
关于协定存款:协定存款是一种金融产品,也被称为定期存款或定期存款协议。它是银行与客户之间达成的一项协议,客户同意将一定金额的资金存入银行一段时间,并以固定的利率获得利息。协定存款通常有一定的存款期限,可以是几个月或几年。在存款期限内,客户不能提前支取存款,否则将会受到一定的罚金或利息损失。
背景:被审计单位与银行签订“协定存款”协议,约定每天50W以上的存款,由银行自动划走,享受约定协定存款利率(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第二天再由银行返还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
问题:1.该“协定存款”的在业务性质上,可以认定为哪种,是“定期存款”或“理财产品”?
2.年末1231年报审计时点,银行存款函证的金额是否应该包含被银行自动划走的“协定存款”+50万流动资金?
请陈版指导,谢谢。
回答人:
chenyiwei
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定期存款纳入“存款”监管(如纳入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计算),银行至少必须保证其本金安全;而理财产品没有保本保障。
因此,本案例中的定期存款应属于存款而不是理财产品。期末函证的银行存款金额应该包含被银行自动划走的“协定存款”+50万流动资金,但需对此予以单独说明,并对主要协定条款一并进行函证确认。
10、求助:购车业务中涉及三方的售后租回交易(资产转让不属于销售)现金流量表的列报
提问人:
kindnessever
背景: A公司(购车方) B公司为主机厂 C公司为B公司的厂家金融公司。
A公司从B主机厂买车,车辆价值1000W,由于金额较大,B主机厂建议A公司与其厂家金融C签署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合同,由厂家金融代为支付购车款,但金额变为1200W,由A公司分60个月支付给C厂家金融公司,到期车归A。
该笔初始入账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1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200
贷:长期应付款-厂家金融 1200
由于该项业务中,厂家金融直接代A公司支付购车款,A公司取得贷款及购车时均未产生现金流。所以想请教一下,后期偿还长期应付款时,是否参考租赁准则的列报要求,将偿还的本金及利息计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就是没体现出购买固定资产时支出现金这个情况)。还是将本金放入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利息放筹资里。
谢谢。
回答人:
chenyiwei
该交易实质上是以所购买车辆为抵押从C公司获取融资,因此后续A向C支付款项相当于还本付息,其现金流量的性质为筹资活动(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11、拆迁补助
提问人:
xiaochao1212
公司由于当地规划进行政策性搬迁,账面土地房屋净值,2000万,补助对价1个亿,分三期支付,签订合约支付2000万,完成交付立即支付5000万,完成交付之后2个月内支付3000万。截至到2024年5月已完成交付,目前已收到款项7000万,对于剩余款项3000万目前尚不确定是否能收回(当地拆迁设置的公司对应的项目处于尚未推进状态),根据最新的政府补助准则及指南,现在适用于直接处置,进处置损益。目前账务处理有三种1、全额确认,结转2000万成本,确认3000万应收,同时结转7000万处置损益(7000=全额收款1亿-成本2000万),同时考虑对于3000万计提坏账准备;
2、实际收款确认,结转2000万成本,同时结转5000万处置损益(5000=实际收款7000万-成本2000万),未来实际收到款时计入当期损益。
3、实际收款确认收入,按照比例结转成本预留未来收款对应成本,结转2000万
70%成本,同时结转5000万处置损益(5600=实际收款7000万-成本2000万
70%万)
以上那种方案比较准确,根据资产定义确认应收需要考虑款项的可收回性,因此在款项收回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不能确认一项资产,同时房屋及建筑物,以及完成交付了,对应比例的成本也无法形成一项资产,因此也不应部分结转。因此应该选择方案二进行账务处理,未来实际收到款时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理解是否合理?
回答人:
chenyi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