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什么叫太岁,在解释太岁之前,还需要介绍另一个东西——岁星。
中国古代所称的岁星,就是太阳系肉眼可见的行星木星。由于它公转周期为 11.86 个地球年,接近 12 年,古人就把黄道分为 12 等分,以岁星所在位置纪年。但岁星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与古人把黄道分为十二支的顺序刚好相反。
为避免这一不便,他们就又假设了一个与岁星相对应的星,沿岁星运行的相反方向运行,如此一来就可以按自东向西的顺序,以这颗假设的星所处方位来纪年了。这个假设出来的星就是太岁,用它纪年的方法称太岁纪年法。这种纪年法与我们熟悉的十二地支最大区别就是木星运行的周期并非真正的 12 年,尽管古人设置了每 144 年超辰一次的补救算法,仍然有失准确,因而在东汉后不再常用。
太岁纪年
在设定太岁的时期,观星对于人们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观察星星,比这更重要的是星象含有的占卜意味。而岁星地位特殊,乃“人主之象”,主管仁义道德和五谷丰登,在天上也有“天神之贵者,莫过于青龙”的崇高背景,因而太岁可以说是北极天帝和人间皇帝的双重象征。对它的忌避出现很早,《荀子·儒效篇》说“武王之伐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若采信此说,那这就是个殷末周初即有的悠久传统了。
发展到汉代,不光是动兵需要忌避太岁,民间出行、迁徙、修造房屋也要防止触犯太岁,这类忌避到唐代尤甚。然而,要求未受教育,也没有私人占星实践的普通百姓理解并运用这些规矩是不现实的,他们接受的是个更为形象的神话,这个神话把太岁的一部分挪到了地底。
唐代张读《宣室志》记载称:“吾闻太岁所在,不可兴土事。脱有犯者,当有修肉出其下,固不详也。”这一信条在唐朝已非常盛行,《幽怪录》、《酉阳杂俎》都有相应的案例记载,如莱州即墨县王丰兄弟不信忌避,挖出太岁肉块,结果数日全家暴毙。这就是“太岁头上不得动土”的由来。
辽宁农民挖到的太岁,整体足有 140 斤
也是从这时开始,太岁的民间形象越来越脱离其本来身份,变得更像是一位躲在土里的凶神,而且愈发带有妖怪式的个性。《太平广记钞》引《广异记》、《酉阳杂俎》讲了个故事,说有个性情刚鸷的人,不怕鬼,每年都挖“太岁地”,终于挖到一块肉,抽了它数百鞭子,送通衢,晚上叫人偷偷观察,三更后,有车骑众来问这块“太岁”:“兄何故受此屈辱,不仇报之?”太岁回答:“彼正荣盛,如之奈何?”这里的太岁便全无神仙色彩,完全是个鬼怪了。
宋代以后,太岁的出现往往与天空中太岁的方位没什么关系,见到它也不是必然有灾了。南宋郭彖撰的《睽车志》里,有人挖到太岁肉块是因为“每有兴筑,不择时日”,清代袁枚《子不语》里,太岁干脆被人在厕所里撞见,“鞭太岁者脱祸”,取来大棍与家丁一通打,于是这位打太岁的人当年中了进士。
当然,敬畏太岁的人应该仍居多数,太岁的形象也不是都这么不堪。明代编定《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会》,描述的“太岁殷元帅”完全就是一个哪吒故事改版,其正名也直接叫“金哪咤”,因为其出版晚于《封神演义》,极有可能是看了哪吒从肉球蹦出的描写联想而来。
台湾民俗“电音三太子”,闽台地区哪吒信仰由于出现较早,与《封神演义》中的形象有显著不同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各地又出现了挖到太岁的相关报道。由于最早在陕西周至县渭河滩发现的样品被分析认定为“特大型罕见黏菌复合体”,很多文章便引用此说,把历代地下挖出的“太岁”均作此解释,并且与《山海经》、《本草纲目》里记载的“肉芝”、“视肉”、“聚肉”联系起来,认为由此可以解开“太岁之谜”。
这种想法并不靠谱,仅仅是当代挖到的这些“太岁”,就除了“大型黏菌复合体”,还有高等真菌、难以冠名等多种鉴定结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郭英兰把号称是太岁的东西进行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却看不到任何细胞结构,也未见真菌的菌丝或者孢子这类结构。
黏菌是一种美丽的生物,常形成令人惊艳的“微森林”,但它并非动物、植物也并非真菌,而属于变形虫界
“太岁之谜”大概根本就是个伪问题。首先,关于“太岁头上动土”的原始记载多是些笔记志怪小说,那些故事有多少真实成分都未可知。然后,普通人对黏菌至今也是毫无了解,某些媒体介绍它,说它是蘑菇的近亲,这比说它是人的近亲还要生搬硬套,没多少生物分类知识的古代文人或古代中医就更加不可能对它做准确的观察描述,即使他们记载的是真事,也给今天的生物学家提供不了多少有效信息。
实际上,强行寻找太岁的行为已经闹出过一则国际笑话,这个笑话若被保存下来,千百年后的人们看了,说不定会当做笑林经典。
▼ 西安电视台错把硅胶自慰器当作肉灵芝
▼ 点击阅读原文,向大象公会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