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熊老师的艺术课
绘本、阅读、艺术教育 ·艺术全语言学习 ·全息化思维 ·综合艺术语言叙事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LADYMAX  ·  10条要闻 | Stuart ... ·  2 天前  
洪观新闻  ·  突发!举重冠军被杠铃压脖身亡 ·  昨天  
快传体育  ·  快传开箱 | 中乔 毒牙 3.5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熊老师的艺术课

报名!山鸣谷应 | 和艺术家同行:寻找、观察、感知并创作

熊老师的艺术课  · 公众号  ·  · 2021-04-21 11:52

正文



2020年移地小课堂走进胡同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生活带来了许多隐患,缺乏活动空间,与自然的疏远,被五光十色的互联网信息扰乱注意力,这些都是容易干扰小孩发育和成长的因素,也是爸爸妈妈最关心的问题。

五月初始,我们即将和小孩一起,投身移地小课堂,进入 银山塔林 实地研习。 不止是写生,四次全方位的实地艺术考察,真正地来到一个从未涉足的天然空间,零距离接触自然,培养小孩的空间意识。

银山塔林老师踩点

什么是空间意识?实地考察会做些什么?银山塔林为什么是个适合考察的好去处?别着急,我们往下看。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空间意识?
开放多样的空间帮助塑造孩子综合感知能力

空间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的总称。小孩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动觉去感受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对空间的一套感受和处理方式。 认清日常空间,就可以避开掉落的坠物和撞倒椅子这些危险,认清社交空间,孩子就能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做出适当的判断。


如果缺乏多样的触感训练,运动系统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因此会出现感觉统合不足的情况,这种不足长期得不到重视,就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或者身体发育上的迟缓。 身心发展与感知力息息相关,所以说,体验多样化的空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绘本国的孩子们与创作

山鸣谷应课程安排

展开课程安排,这是一幅长长图卷,从山门开始,拾级而上,以山路为线,小孩每天都会经历一次新的实地空间体验:

PS:前三次均可单次报名, 最后一次活动适合已经有过前几次考察基础的小朋友。


创作不止基于灵光一现,更重要的是日常的习得和累积。 这次移地小课堂实地考察课程不仅是“打开眼睛”,还将通过眼睛将孩子自己的的感受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画面。 整理画面是一步理性思考的过程,在经历了几次感受性很强烈的写生后,沉淀下来一段时间可以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地方。这些有意思的体验积累下来,就成了小孩珍贵的记忆和体验,从其中获得的不仅有作为艺术生发力的记忆,也是对培养空间意识的一次绝佳锻炼。


像艺术家那样实地考察
根据真实写生体验,结合空间实地调研经验,转化为有感而发的创作




(左) 银山塔林照片   (右) 大卫霍克尼作品


为什么探寻到银山塔林这个极富空间感的场所,解群老师这么说:“ 实地考察是视觉媒介艺术必不可少的途径, 我们通过“看”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解事物,与事物共情,并产生想法和感受。 与临摹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方式是非常主动的, 因为每个人的观察角度都不同,在自我安排构图时,落在画面上的笔反而更自在没有拘束,而远山的每一根线条都值得琢磨,云雾的随动,光线变化着,山路也会因为好奇心而变的更短了。

我始终觉得,打开感受比画的是否准确更重要,感受是画面的灵魂。山林间或胡同里都是非常有趣的写生场所, 实地考察是人与环境的互动,也正应了这次课的主题“山鸣谷应”,是身心,体力,体验,感官,脑力等均匀调动的活动,总的来说培养综合能力。 五月,一起分享不可辜负的春光和风景吧。”


艺术家们是怎么工作的呢?
从手稿构想到作品实
寻找、观察、感知、创作



林璎 草图与作品 越战纪念碑 1982 草图与作品, 纪念碑平面为一个平放的、张开的v字形, 东边指向华盛顿纪念碑, 西边指向林肯纪念堂







林璎 手稿与作品 《11分钟线》 “在 线与路之间”。这个作品中,林璎探讨了二维空间,三维空间,以及美洲和欧洲史前形式之间的联系。在美国一些地方有连成线的小土堆,当欧洲殖民者来到此地发现这些形状时,他们无法相信这是当地人建成的,就执意认为这是之前来此的欧洲探险者建造的。林璎就是根据这段历史设计的这个艺术品。


克里斯托 (Christo)作品, 草图 马斯塔巴 Mastaba 自1977年以来, 是阿布扎比的一个项目,是在1977年构想的。它将是世界上最大的雕塑,它由41万个彩色桶组成,形成明亮的闪亮马赛克,与伊斯兰建筑相呼应。 临时雕 伦敦马斯塔巴 20118, 伦敦马斯塔巴是在海德公园的临时雕塑在蛇形湖浮动平台上由7506个水平堆叠桶。


解群老师的往期空间课堂

解群老师是一位拥有 独特的 雕塑专业视角去观察世界的老师, 在线下很多活动中你看到了她的身影吗?

她说: 不只是雕塑创作,我觉得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感受是可以共通的。” 会把思维局限在一种体裁或者一种材质里,喜欢动脑去想,动手去试验, 注重创造性,作品中既有耐人寻味的部分,也藏着与当下现实有关的小幽默 从饭后吃剩下的骨头构造到自然中无尽的空间结构, 她总能细细欣赏, 找到事物的筋骨。她似乎有种引导孩子“说出”最本质的感受的魔力!

疫情后, 解群老师带领大家创作有趣的口罩作品与将故事“立体化”小练习




综合材料与情感小练习


综合材料与身体感知


一些名词,了解它们也是更了解空间:


负空间 :山洞,房屋内部是典型的负空间,既是藏风避雨的休憩点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折点。


自然的穴位 :山林间高处和低处分界的地带,是按照人的尺度标准中最舒适所在,由此这些“穴位”也是建造庙宇和塔院的极佳地理位置。


能量场 :一个好的环境之所以可以让人觉得舒服,有能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造物(建筑,路,桥,塔)和自然的呼应处理的恰到好处,这些呼应保持连贯,既借助了自然山势,又升华了自然基石,就形成了能量场。


和你共同研习的艺术家老师们


解 群 老 师

青年艺术家、创作涉及当代雕塑、装置、影像。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擅长使用材料语言,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并且从孩子的视角去认知和理解世界,在作为一个不断尝试的独立艺术家的同时也将经典艺术的根基和实验创造精神一并带给孩子。


黑 眯 老 师

青年艺术家、绘本创作者。2015年出版的第一本绘本《辫子》获:第25届布拉迪斯拉发(BIB)国际插画展金苹果奖“原创图画书2015年度排行榜TOP10”;“2016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绘本奖。2018年《什么都想要的兔狲》获国际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国内金奖。黑眯在艺术上有一种通道般的直觉,这是很难得的质赋。更难得的是在教学实践中也能启发孩子,打通经典艺术与个人创作间的桥梁。


卞 佥 老 师
小朋友喜欢叫小千老师,2009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研修油画。2012年参与创作绘本,行走传统艺术场地、自然考察。带队艺术游学活动经验丰富,走遍黄山、洛阳,到敦煌,擅于引导孩子发现,把理论的画理变成孩子可听可见可感受和表达。喜欢小朋友、大自然、佛教艺术和咏春。


滕 藤 老 师

又叫二藤(好记),有一个从来不用的斋名“度影庵”,江苏常州人。自小喜爱画画,2010年毕业于西安美院中国画专业,13年起读研,并学习篆刻书法,老师是姑苏林尔先生。学业期间参过些展、获过些奖。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学经验丰富,佩服的是那种能引导最不爱画的孩子喜欢上画画的老师,讨厌的是把喜欢画画的孩子教成不会画画的老师。在工作和创作之余开始涉猎对传统文房用具的研究,创立青果文房,不定期外出考访。喜欢养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