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研之成理
夯实基础,让基础成就辉煌;传递思想,让思想改变世界。“研之成理科研平台”立足于科研基础知识与科研思想的传递与交流,旨在创建属于大家的科研乐园!主要内容包括文献赏析,资料分享,科研总结,论文写作,软件使用等。科研路漫漫,我们会一路陪伴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研圈  ·  DeepSeek发布最新成果NSA,梁文锋挂 ... ·  昨天  
NaturePortfolio  ·  开年一定要解锁的13项作者支持资源和工具 ... ·  5 天前  
科研大匠  ·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东南大学校长! ·  3 天前  
科研大匠  ·  DeepSeek参考文献“胡编”怎么办? ·  4 天前  
PaperWeekly  ·  博士申请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研之成理

华中科技大学池波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田云峰AEM:高熵驱动自组装双相复合空气电极以提升可逆质子陶瓷电池性能/稳定性

研之成理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2-20 08:14

正文

▲第一作者:胡奥
共同通讯作者:池波 田云峰
通讯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论文DOI:10.1002/aenm.202405466(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链接)



全文速览
基于 A 位高熵策略,构建了一种新型自组装纳米复合电极 xNiO-Pr 0.2 La 0.2 Ba 0.2 Sr 0.2 Ca 0.2 Fe 0.8 Ni 0.2-x O 3-δ (N-XFN) A 位高熵策略所引发的强晶格畸变效应驱动了 B 位析出 NiO 颗粒,促进了复合双相结构的构成。



背景介绍
可逆质子传导陶瓷电池( R-PCCs )凭借其质子低迁移能垒特性,在中低温( 400-700°C )范围内展现出优异的能量转换效率。作为 R-PCCs 核心组件的空气电极,需同时具备出色的 ORR/OER 催化活性、三相导电性及长期稳定性。高熵氧化物( HEOs )通过多组分协同效应和高熵效应,展现出独特催化活性与化学稳定性,为电极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利用高熵效应提升材料的结构稳定性,电催化活性的提升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本文亮点
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通过高熵引发的晶格畸变效应,驱动第二相原位析出,从而构建自组装纳米复合电极。该策略不仅增加了电化学反应的活性位点,还通过熵稳定效应增强了电极结构的耐久性。此研究突破了传统高熵材料的设计思路,为高性能 R-PCCs 电极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1 :摘要图( ORR/OER 反应离子迁移路径和 N-XFN 电极示意图)



图文解析
A :高熵设计诱导相结构转变及 NiO 析出
研究团队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三组对比样品: BaFe 0.8 Ni 0.2 O 3-δ BFN )、 Pr 0.2 La 0.2 Ba 0.2 Sr 0.2 Ca 0. 2 FeO 3-δ XF )和 xNiO-Pr 0.2 La 0.2 Ba 0.2 Sr 0.2 Ca 0.2 Fe 0.8 Ni 0.2- x O 3-δ N-XFN )。 XRD 结果表明,低熵 BFN 由六方相转变为具有更高晶胞对称性的立方相高熵 N-XFN (图 2a )。同时,明显观察到显著的 NiO 衍射峰。 Rietveld 精修结果显示, N-XFN 中主相为立方钙钛矿相( XFN ),其晶格参数为 a = b = c = 0.388 nm ,占比 96.1 wt% NiO 作为次要相,占比 3.9 wt% (图 2b )。此外, HR-TEM 图像显示 XFN 相与 NiO 相之间结合紧密(图 2d ),晶面间距分别为 2.76 Å (对应 XFN (110) 面)和 2.41 Å (对应 NiO (222) 面)。 EDX 元素分布分析表明,析出的 NiO 纳米颗粒尺寸约为 40 nm ,且在主相中分布均匀(图 2e )。

2 N- XFN复合电极晶相结构分析
B NiO 的析出机理
在高熵合金领域,不同尺寸的合金元素在单一晶格中引发晶格畸变,导致组成原子偏离理想位置。将这一概念应用于高熵钙钛矿氧化物时,可以通过容忍因子( t )来量化晶格畸变的程度。为探讨晶格畸变与 NiO 析出的联系,研究团队基于 A 位等比例设计原则合成了一系列从低熵到高熵的钙钛矿氧化物: LaFe 0.8 Ni 0.2 O 3-δ Ba 0.5 La 0.5 Fe 0.8 Ni 0.2 O 3- δ La 1/3 Ba 1/3 Ca 1/3 Fe 0.8 Ni 0.2 O 3-δ Pr 0.2 La 0.2 Ba 0.2 Sr 0.2 Ca 0.2 Fe 0.8 Ni 0.2 O 3-δ 。通过计算构型熵( S config )和容忍因子( t ),结果显示,通过这一特定高熵设计,在增加构型熵的同时,伴随着晶格畸变的加剧(图 3b )。 XRD 分析结果显示, LFN BLFN 中未检测到 NiO (图 3a ),而 BLCFN XFN NiO 占比分别为 2.3 wt% 3.9 wt% 。进一步的 DFT 计算表明, XFN Ni 的分离能为 -0.13 eV ,显著低于 BFN 1.98 eV (图 3d ),表明 XFN 中的 Ni 更倾向于迁移至钙钛矿表面。综合 DFT 计算和实验结果,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 A 位高熵设计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促进了 B 位元素的分离,从而驱动了双相或多相复合结构的形成。

3 :构型熵与容忍因子对应关系及 Ni 析出能的 DFT 计算

C N-XFN 复合电极的材料特性研究
XRD 分析表明,经 600 ℃ 湿空气处理 100 h 后, N-XFN 主峰( 31-34° )无明显位移且无次生相生成(图 4a )。 XPS 结果显示 N-XFN 中铁的平均价态( +2.34 )高于 BFN +2.27 )和 XF +2.31 ),有利于提升电子电导率(图 4c )。 TGA 测试显示 N-XFN 在湿空气中的质量增幅达 104.3% (图 4f ),优于 BFN 102.8% )和 XF 103.5% ),结合 FTIR 中更强的 OH- 特征峰,证实其优越的吸水性能。 O 2 -TPD 分析表明 N-XFN 氧脱附温度降低,自组装 NiO 纳米颗粒有效促进了氧吸附 / 解离过程(图 4g )。此外, N-XFN 的热膨胀系数为 18.4×10 -6 K -1 (图 4j ),优于许多已发表的高性能电极材料,与电解质兼容性更佳。上述研究结果证实,通过高熵设计, N-XFN 实现了 ORR 活性、导电性、水合能力与热稳定性的协同优化,展现出优异的应用潜力。

4 N-XFN 复合电极 ORR 活性、导电性、水合能力与热稳定性探究

D N-XFN 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与长期稳定性
基于 Ni-BZCYYb|BZCYYb|N-XFN 电池结构,本研究评估了 N-XFN 复合电极在燃料电池( FC )和电解池( EC )模式下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 650°C 600°C 550°C 时, N-XFN 电极在 FC 模式下的峰值功率密度( PPD )分别为 1.30 0.79 0.43 W cm -2 (图 5a ),优于 BFN XF 电极。在 EC 模式下,实现了 -2.52 -1.70 -0.92 A cm -2 的电解电流密度(图 5b )。 DFT 计算的质子扩散能垒结果表明, N-XFN 电极相较于 BFN 具有更优异的质子导电能力(图 6b )。 N-XFN 电极的表面 NiO 纳米粒子为电极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而 XFN 基相则具备卓越的质子导电性和水合作用。两者的协同作用显著提升了电极在 R-PCCs 中的性能。长期测试结果表明, N-XFN 电极在 650 °C FC 模式下能够稳定运行超过 500 h (图 7a ),并在双模式循环操作中展现出优异的高温与高湿抗性。长期测试后的 EDX 能谱分析表明,得益于高熵效应的稳定作用,析出的 NiO 颗粒仍保持在纳米尺寸,无明显团聚现象(图 7d )。

5 N-XFN 复合电极电化学性能

6 DFT 质子扩散能垒计算

7 N-XFN 复合电极长期稳定性测试与测试后电极元素分布



总结与展望
该文章展示了通过简单的溶胶凝胶法,基于 A 位高熵策略,构建了一种新型自组装纳米复合电极 xNiO-Pr0.2La0.2Ba0.2Sr0.2Ca0.2Fe0.8Ni0.2-xO3-δ (N-XFN) 。实验表征以及密度泛函理论 DFT 计算表明, A 位高熵策略所引发的强晶格畸变效应驱动了 B 位析出 NiO 颗粒,促进了复合双相结构的构成。在 650 ℃ ,燃料电池模式下,采用 N-XFN 复合电极的 R-PCCs 达到了 1.30 W cm-2 的峰值功率密度,在电解池模式下, 1.3 V 电压下的电解电流密度达到 -2.52 A cm-2 。此外,该电池表现出优异的长期稳定性,在 650 °C 下运行超 830 h ,其中电解模式运行 500 h ,可逆运行 330 h 。这项研究为高熵氧化物电极的设计提供了见解,为质子导体电池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电极材料。



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简介
池波: 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化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5 年获清华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5 年至 2007 年日本学术振兴会 JSPS 博士后。 2007 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一直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电解池、氢能源、 CO2 资源化利用等。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和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计划和教育部归国人员留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30 多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 Adv Energy Mater 2 Matter Adv Sci Nano Energy ACS Catal 发表 SCI 论文 300 多篇;被引 11523 次, H 因子 57 ,获中国专利 22 项。曾入选华中学者和华中卓越学者特聘 II 岗。曾获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新人奖、日本陶瓷学会奖、青岛市科技奖等。

田云峰: 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固体氧化物电解池 / 燃料电池新型电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电化学催化清洁能源转换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香江学者、国防项目(子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企业委托等 1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