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鲟鱼“变”成鱼子酱,桩桩件件,难度不小。
一条鲟鱼,从鱼苗长成可以产卵的成鱼,至少需要8年,而杀鱼取卵还经过17道复杂工序,且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否则口感会受到影响。
养鱼问题好说,来雅安前,李军就已经带领团队养了近10年的鲟鱼,把该踩的坑和不该踩的坑统统踩了个遍,总算是掌握了鲟鱼人工养殖的技术,但怎么把鱼卵加工成鱼子酱,却让李军他们犯了难。
尽管润兆渔业与雅安市天全县政府早有共识,要在当地建一个鱼子酱加工工厂,可说实话他们心里也没有底,前前后后向不少国内外的专业团队请教,甚至在2013年专门从伊朗请来一位70多岁的鲟鱼加工大师进行指导,摸索了几年才成功建立起自己的生产车间。
为此,雅安市天全县还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组建专家服务团队,10余名教授专家就冷水鱼养殖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成功申请31项实用新型专利。
第一次品尝到自家产出的鱼子酱时,李军激动到说不出话,等这一天,他用了足足十年,可谓历经九九八十难。
而最后这“难”,是把鱼子酱成功卖给国外企业,毕竟鱼子酱的最大市场还是在国外。
要想打动国外客户的心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当时,中国食安问题频发,不少欧美客户一听是中国产的鱼子酱,看都不看就将李军他们拒之门外了。
“有次我在门口等了一天,进去不到5分钟,对方就让我走了。”那两年,李军和其他团队成员一有空就往欧洲跑,一家一家上门拜访。
这是一段难熬的时光,闭门羹吃得太多。其中,受不了打击的业务人员,离开了润兆渔业,李军却一如既往地坚持。
通过技术检测、客户参观和国际盲测,他终于证明了产品的安全性和高品质,也终于等到机会征服了客户的味蕾,敲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
此后,络绎不绝的订单从欧洲发往雅安,雅安的鱼子酱产量也迎来井喷式增长,从2019年的20多吨增长到去年的60吨。
其中,还离不开雅安市天全县市政府的全力配合,润兆渔业在当地的二期工程更是仅用了8个月就修建完成了。
润兆天全基地二期,周边民居与自然环境/图源:采访对象供图
村民们也受益匪浅。彭继林提到,鱼子酱的加工用工需求,带动了当地长期和短期的就业机会,高峰时期甚至会有多达500多人的用工需求。周师傅也有不少亲朋好友去润兆渔业的鱼子酱加工工厂干过。
此外,村民在家也能获得分红,村民通过将土地流转给企业,获得了土地租金收入,还能通过与园区企业共建的标准化“共享鱼池”分股金。
据天全县人民政府提供的一组数据,润兆渔业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100余个,人均年收入增加4万元以上;同时,带动18个村共3000户农户,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约30%。如二期养殖基地所在的团结村,还靠着鲟鱼养殖在2018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