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原因,和今天国际上通行的 “学术论文 ”的写作八股有关。这种八股要求在每一篇 “学术论文 ”的开头有一个几乎是固定的部分——“对前人工作的概述 ”,而要写这一部分,少不得就要去查查那些综述文章,然后适当引用一下。况且如今科学领域竞争极为剧烈,科学家人人都需要随时窥视同行们在干些什么,这被视为 “了解前沿动态 ”的必要之举,综述文章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自然大行其道了。
“综述 ”(Review)作为一种学术文本形式,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后期德国的科学杂志上。大致分为两类:一为 “年报型 ”(Juhresbericht),是对某一研究领域一年来取得的整体成果进行评论总结;二为 “结果型 ”(Ergebnis),是集中对某一科学问题及它的若干解决方案进行评论。一九七七年,学者伍德沃德(A. M. Woodward)在《综述文章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一文中,系统论述了综述的六项历史功能和七项当下功能。
六项历史功能分别是:(一)对已发表论文进行同行评估;(二)整合不同期刊上对相关问题探讨的信息;(三)凝练已有的相关知识;(四)替代原始论文作为写作记录;(五)预见新兴领域的出现;(六)为进入新领域寻找研究路径。
七个当下功能依次是:(一)了解前人已发表的工作;(二)了解相关交叉领域的工作;(三)提供文献线索;(四)为解决科学问题提供新方法;(五)确定新领域的走向;(六)用于教学目的;(七)成果反馈。
伍德沃德归纳的这些功能,今天依然可以视为评判综述文章的学理标准。只是随着 “影响因子 ”游戏风靡全球,伍德沃德在文章中谈到的综述的另一项 “优势 ”,正在彻底改变一些期刊发表这种文本的真正目的——伍德沃德引用一项针对心理学杂志读者的研究表明,综述文章具有 “引用优势 ”:四百二十九篇文章中仅有十一篇被十七位以上读者阅读过,其中七篇是综述文章。不过综述文章天然具有引用优势,这一结论此前已经在西方学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