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妈队参加孩子家长会,跟大家闲聊时,有位妈妈抱怨了2句:
“我家孩子画的画面太简单了,常常是画面大、人物小。”
“我家的孩子也差不多,整个画面都太空了,没有什么东西”
“我娃只会画小人小花,也画不出其他什么新鲜玩意。”
家长们看完,是不是觉得这些场景似曾相识?这不就是大部分孩子画画时的真实写照吗?
那么,孩子的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看多了孩子的画作你就会发现,没学过画画的孩子,都有这样一个特点:画的内容不少,但每一个物体都画得很小,导致整个画面看上去,也成了既杂乱,但又空荡荡的▼
又或者是一下画得很大,占满了整个画面,以至于画不下其他东西,背景空空如也▼
这其实是因为孩子还缺乏对空间大小关系的认知,不知道应该画多大,只能随心所欲地来。
孩子画面显得空,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本身画的内容就不多,因为“不知道画什么好”。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最主要还是缺乏绘画素材的积累。
受年龄限制,孩子的视野本来就窄,所见所闻少,如果家长再没有注意培养孩子观察生活的能力,就会导致孩子“脑储存量不足”,画画的时候只能来来回回画最熟悉的几个东西。
现在,我们搞清楚原因了,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一些帮助。
首先,丰富孩子的画面内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赶紧往孩子的绘画素材库填充内容。
这些素材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日常生活中来呀!
比如,每次孩子做了一些什么开心,或者印象深刻的事情,我们可以趁机鼓励孩子,回忆这件事过程和细节,并且把他们用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感受或者创意哦。
比如在画啦啦的一节课里,老师布置了一个主题画《大剧院》,刚开始恺恺还是毫无头绪,不知道该往这个“剧场”添加一些什么,老师知道,是这样引导恺恺的:
恺恺最近有没有看过什么表演,让你印象特别深刻呢?我们可以把他们搬到这个舞台上哦。
老师的引导果然有效,恺恺马上想到前不久,他曾听了一场音乐会,还特别喜欢里面的其中一首歌,于是他把当时的场景又回忆出来。
因为他觉得那首歌很好听,所以恺恺还在舞台四周画了很多音符,还用了很丰富的颜色,就是为了表达他对这场音乐会,还有这些音乐的喜爱之情呢~
除了引导回忆,
画啦啦老师还很注重在日常生活培养孩子关注生活、观察细节的能力
,所以在画啦啦老师的鼓励下,画啦啦孩子还很喜欢画“日记画”:主动把每天的开心事画下来。
记得有一次奕康跟着妈妈去参加了舅舅的婚礼,回家后就马上把婚礼的现场画下来了,顺便畅想了一番舅妈生了娃娃之后的故事,可以说是很有想象力了
▼
总而言之,艺术源于生活。
让孩子多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养成爱观察的习惯,
你一定能发现,孩子的画面也会变得丰富,而且越来越有意思和创意哦!
画面内容丰富了,接下来,就该好好“整治”孩子的构图问题啦!
首先,妈队开头提到的“大小意识”问题,就是我们打好构图基础的第一步,
只有孩子理解了物体的大小关系,画画才能更好的表现出主次和空间的关系,让画面更有立体感。
▲大小关系凌乱的画作,更容易显得凌乱不堪
那要怎么告诉孩子呢?我们不能直接“灌输”,而是需要一些真实场景的辅助,比如在公园玩耍时候:宝宝你看,公园里的树,比爸爸妈妈高对不对,而爸爸妈妈,又比你高是不是?
通过日常互动给孩子不断加深对“大小关系”的印象,孩子在画画的时候,才能有所意识。
当然啦,我们还需要教给孩子一些构图的小技巧,帮助孩子更好地整理画面,但由于构图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妈队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两种比较简单易学的▼
最简单,大小对比法。比如上面这幅图,孩子本来只画了上面的大时钟,可是画完之后呀,却又感觉画面还有点空,不够饱满,于是老师建议,可以再画个小一点的钟作为“陪衬”。
孩子听了后,马上采纳了老师的建议,还举一反三,在小钟的“嘴巴”画了条更小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