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进博瞬间丨授人以“渔”,共创美好生活 ·  5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俄乌交换阵亡者遗体:37具对563具!战损比 ... ·  5 天前  
解放军报  ·  起床号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致敬|2016,感动军营的“非典型人物”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6-12-30 18:45

正文



人呢?


事呢?


有料吗?


有思想吗?


有创意吗?


……


翻阅报纸,就怕看不到“人”、见不到“事”,爆料内容比网络新媒体更晚更少,大道理不敢理直气壮地讲,小清新看不上、学不来,一篇稿子把给领导出个名字比出思想看得更重,生硬说教创意少……这个时候,如果再遭遇大块头内容包括典型报道,你说宝宝的心情会怎样吧?


据有关团队调查表明,现在人们读报速度加快,如果相继翻阅几家报纸,则速度更快。


但是,千万不要说报纸没人看了。新闻离政治最近,报纸版面更是无声的政治语言。而且,纸媒编辑团队仍豪华,脑袋瓜儿仍好使。再加上一些纸媒编能与线上线下的受众高效互动,所以就更“腻害”了!


想想地方商业网站对《解放军报》稿件的标题党手法,我们就深知:军报不仅有人看,而且看得很细很认真!


2017年元旦即将来临,军报即将全新改版,军报越来越好看了,越来越耐看了!今天,2016年12月30日,各版都不错,我最爱第5版“专题新闻”版推出《2016,感动军营的“非典型人物”》


在2/3版,刊发了10个(组)人物故事,用了10张照片,而5篇主体非典型人物报道内容立体呈现,切割为3部分:故事回放、近况追踪、采访手记。另配发1个编者按和1个印章栏头。接地气的选题、接地气的表达,很多非典型人物都曾在网络新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



今天最爱“非典型人物”,也是因为军报“士兵面孔”等专版也曾刊发了类似的精彩短篇,见人见事,可信可学,语言生动,富有张力和感染力。虽然不是典型人物报道,但是版面编辑非常精心,多有匠心。


今天最爱“非典型人物”,也是因为军报“军媒视界”专版有个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栏目“非典型人物报道”,自2009创刊以来,常态经营,形成阅读期待。


在即将迎来2017年新年之际,“军媒视界”等专版也将告别读者,但是,“非典型人物报道”等经验做法将跨过新年门槛,对改版后军报编辑思路仍有启发意义。




单就非典型人物报道来说,为什么值得提倡?


至少有如下理由:


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


邓小平有个观点: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


言之有理。的确不应该把人说得什么都好。


对“完人”的报道不符合实际,也侵蚀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最鲜明的个性只有一个


人物个性应集中笔力来写,而且只击一点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编辑团队收阅的大量人物报道稿件中,不少报道面面俱到,说得很全,生怕因为漏报了什么而影响读者对人物的“全面认识”。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这些人物报道给人印象不深。


非典型人物报道,篇幅不大,更要求作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写足、写活人物的最鲜明个性。即使是篇幅比较长的人物稿件,也应该避免写成那种人物简历、履历、小传式的报道。  


见人见事


写人不见事,败笔。人物报道中如果出现太多概括性的语言而无具体事例,很难给人深刻印象,很难让人卒读。


写人即写事。采访到事情、取舍好事情、写好事情,都见功夫。采访过程,当如“吝啬鬼”,尽量多挖一些素材,多占有一些材料,可谓“多多益善”;构思写作时,当作“败家子”,坚决割爱一些价值不大的素材,可谓“舍得”。


要写好事,应该抓住哪些要素呢?事件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值得借鉴。

 

好文字,绘声绘色!


引号里的话(直接引语)、细节,西方新闻业界对此异常重视。自有道理。言为心声,因此实录报道对象的话,对于塑造人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引语的大量运用,正是这篇人物报道的成功之处。


前些年对微博的界定中,有个量化指标:140个字之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定,就应该是“下一条”了。同样的道理,直接引语的运用中,也应该注意简洁。超过百字的直接引语,读着累,想来也不真实。

 

“戛然而止”当是“急刹车”


  “戛然而止”当是“急刹车”,因为只有行驶速度较高时才能是急刹车,并保持一定的惯性往前冲出一段距离。正是这个道理,在行文保持笔力充沛的时候“见好就收”,省略去那些“教育人”的话、强调主题思想的话,不仅不显唐突,还能让人掩卷沉思。


可能有的作者觉得不强调一下主题思想,读者就不明白文章要旨。其实,没有必要,因为读者不傻。

 

思想“给力”


关注军营非典型人物,写出他们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追求。对读者来说,很多报道对象的成长路具有“非典型”特征,别人不好“复制”,也不愿“复制”。但是,这些人物身上体现的思想与精神,却给人启示。

 

写出“温度”与“表情”


人物报道是有“温度“的,或“热”或“冷”,或爱或恨。很难想象对采访对象没有强烈情感因而能妙笔生花。这篇报道读后,你似乎能分别感受到作者和采访对象的情感与表情,带着点无奈,带着点坏坏的笑!


反思现在有的典型报道,读后可能受触动、受感动,但是会感到报道似乎有点严肃,“悦读”体验不足。如果遇到长篇,读来更觉得很累。


追求“一气呵成”


一篇稿件让人能一口气读完。换句话说,文气贯通,没有什么疙疙瘩瘩的。


现在媒体人都在感慨读者只是“读题”“浅阅读”,很少有人埋头读完长篇。


似乎,错就错在社会节奏太快,错就错在读者太浮躁。其实,新闻报道本身也有改进之处。写作者自身也应深刻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一气呵成完成文章。


人物写作或新闻报道写作应该摒弃“浅写作”状态:占有的只是支离破碎的思路与素材,边写边“复制”、“粘贴”、“修改”。


少做作,勿卖弄


     鲁迅先生说过:“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朴实自然,能让人一眼就感觉到所写的人物的本质特征。


我们很难想象,用很华美的语言来写一个朴实的老农民会给人怎样的感受。至少会觉得不协调吧。或许,这也说明人物写作应该保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善于“留白”


画树不画根,画鸟不画天。画国画的人都知道要留点空白,一处空白往往就是一抹意蕴。中国书法作品的章法中也非常强调“留白”,要求别写得太满,以防“涨眼睛”。


非典型人物报道贵在恰当留白,让人回味。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如  花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