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锦缎  ·  巴菲特2025年股东信千字脱水版 ·  8 小时前  
企业专利观察  ·  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专利局认定专利继续维持有效 ·  2 天前  
企业专利观察  ·  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专利局认定专利继续维持有效 ·  2 天前  
知识产权那点事  ·  关于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杭州破产法庭、杭州国际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从“义乌保卫战”看南北差距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4-11 12:00

正文

义乌国际商贸城,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来源:浙商网)


自去年疫情爆发后,外商无法进入义乌,给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带来重创。在被迫将外贸生意“内贸”化后,义乌商户的收款也开始以人民币结算为主,但外国客商又习惯通过地下钱庄支付,这就可能涉及灰色地带乃至洗钱——例如将诈骗赃款变现为货款转账。在各地“断卡行动”深入打击下,这就难免被牵连波及,使义乌商人的处境雪上加霜。


冻钱很容易,但问题是这往往一刀切,转来一笔1万,但“防诈骗大数据”分析那有嫌疑,可能就连着整张卡里原有的20万都一块冻结了。更棘手的是, 冻结没有期限 ,三年五年都行——冻完哪怕以“案情复杂”为由,随便拖上一段时间,小商户根本撑不起,最后就衍生出权力寻租的机会,塞点钱,“经查无犯罪事实”就解封了。


为此,日前 义乌警方向全国公安发出求救 ,请各地同行高抬贵手,认真核实外贸活动的详情,表态会“积极配合协助相关取证活动”,“但是, 对于一些过度执法、选择性执法,义乌公安将不予支持 ”。


对这场“义乌保卫战”,网上有人戏谑说:“面对各地兴致高昂的,以执法为名到浙江打秋风的警方同行,义乌终于撑不住了。”


这原本其实都不算新闻了,前两年东北、山东警方南下杭州抓人,一度甚至差点起冲突。2020年1月,根据“净网2019”专项行动部署,黑龙江七台河市警方在打击网络“套路贷”诈骗的“7·30”专案中,兵分七路到各地抓捕,但在杭州对涉案企业同盾科技进行调查取证时,遭杭州警方阻拦,当地民警还把涉案高管保护起来,在公司附近派警察值守。



毫无疑问,这些肯定会引发争议,因为这原本就涉及到灰色地带。常有的一种反应是:“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你真的没问题,怕人家来执法干嘛?”这话隐含的前提是:只要你合法合规经营,就不会碰到红线;但现实是,很多时候你甚至不清楚是否违规了,普通商户只知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谁会问钱是从哪里来的? 就算有时间、精力和技能去核实,那也意味着额外的交易成本


为什么不走合法合规的渠道?除了收款方的商户无权自主决定之外,另一大原因是这些渠道可能很麻烦、手续费很高或干脆没有——这在前沿领域或非正式的小型交易中尤为常见。


三年前,我们公司曾接到拼多多的比稿项目,本是很好的机会,但集团财务评估其付款记录后判断有风险,必须在市面上找一家背靠背公司——然而,那家公司既然承担风险,当然也要赚钱,把这部分(哪怕只是0.5%)算进去,我们的报价就没有竞争力了。 在一个缺乏规范的市场上,这是一个坚硬的现实:都是在刀口上拼命赚那么一点微利,你不肯冒风险,那就失去竞争力,乃至活不下去


当然,这些不是不能管,但管的时候需要细致厘清,当事人究竟应承担什么责任。就像禁止偷车,应该打击的是盗窃、销赃的环节,但普通人如果并不知情就不应追究。然而,我六叔十多年前就曾因贪小便宜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被罚款、没收、还关了半年,理由是这么新的车才卖一千元,你不可能不知道这是赃车。


那么,为何不是去追索源头?答案恐怕是:洗钱很难抓到源头,那些人往往早就预料到了会被追查,也练出了足够老练的技能来规避,因此,警方往往只能查到境内的资金流向,此时往往都已变成了普通商户的货款。


这种治理逻辑的出发点实际上是 默认“人人有责”,也就是任何人都应自觉地分担治理者的任务,避免触碰红线,否则就唯你是问 ——因为找你比找那些源头容易得多了。


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缩影: 制度性的缺失或问题,最终需要个人来承受代价;对个人来说,并不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或“正常渠道即可交易”,而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去甄别、避雷。



这次之所以在义乌爆出,恐怕也并非偶然,因为 正是小商户更难经受得起市场和管制的双重挤压 :疫情冲击之下,要生存被迫要冒更大风险,但正因此,严厉打击又随之而来,不许你踏入这个灰色地带,于是进退失据。


义乌警方此番表态,既可说是“顺应民情”,但也很容易被指为“地方保护主义”。这也可见中国社会语境的复杂性:“地方保护主义”既有可能是像鸿茅药酒事件那样过度执法,也可能是保护本地落后产业的壁垒行为,甚至是给“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但有时,它却又有可能是为本地经营者争取权利的最后保障。


对此,当然各方都有自己的说辞,也各自建立在一套正当性之上,但关键之处在于: 这种争议本身就表明,对规则的解读、执行,在可自由裁量的范围内,既可从严,也可从宽 。虽说是“过度执法”,但那个“度”在哪里,原本就可以有不同的判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