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会场,一束灯光打在舞台中央的一人一琴上。琴键之上,人手和机械臂交相弹奏,音符逐渐随着指尖流淌,《大鱼》优美的旋律在整个空间中回荡。
这个赛博朋克的场景,发生在上海的新名片——Inclusion·外滩大会上。24岁的独臂钢琴师周键在智能仿生手的助力下,独自完成了一首钢琴演奏。这一切都得益于脑机接口科技,让周键实现“意念”控制仿生手。
提到脑机接口科技,不得不提今年1月,美国知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宣布脑机接口“手术成功”的新闻,激起了全球对这项技术的关注。
与马斯克脑机公司通过手术方式直接将电极植入到大脑皮层的侵入式技术不一样,周键的智能仿生手采用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不仅可以脑控弹琴、书法、运动等精细操作,在未来还能模拟触感。这项技术来自于中国的一家新晋独角兽企业——BrainCo强脑科技。科幻电影里有关“人机共生”的想象正在照进现实。
9月5日开幕的Inclusion·外滩大会,除了大热门的脑机融合,还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沉浸式、具象化的科技体验,国内外的学术界翘楚和行业代表人物围绕科技、人文、可持续三大关键词,为我们描摹了AI+的未来模样,犹如一场AI时代的人类未来预言。
关于人工智能,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段子:你希望AI帮你扫地、洗碗,你去写诗作画;但实际上,AI开始写诗作画,你还在扫地洗碗。
当下,人工智能已经全面融入我们的生活。生成式AI的各种新尝试和探索,常常让我们耳目一新,也让我们开始担忧:当未来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AI替代,如何实现人的劳动诉求和人生价值?当AI开始弥补甚至取代情感陪伴这一曾经独属于人类的体验,将带来哪些新可能和新问题?
日本电通实验室研发的Hugtics是一款可实现“拥抱传递”的设备,可以复制你的物理数据并反馈给人造肌肉纤维,给你一个相同的拥抱感觉。
站在人机共生的交叉路口,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的繁荣不仅依赖于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人文支撑。人文关怀,绝对是科技的底色。
在2024外滩大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全球科技盛会,所应该展现出的人文思考和人文关怀。
科技展区向我们昭示着,AI是未来的主导者。未来助手、未来健康、未来出行、未来财富空间……每一个展示区,都让我们沉浸式体验到了AI即将为我们创造的全新生活和工作体验。
在本届大会的开幕主论坛和开放见解论坛上,与会嘉宾“众星云集”,不仅有拥有哲学、历史学、未来学、社会学背景的学者,还有科幻作家、AI学者、产学界人士。他们同台讨论科技人文、科技伦理等全球性议题,共商全球性解决方案。
美国科学院、工程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Michael I.Jordan在外滩大会主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例如以下几个分论坛主题,维度丰富、活力十足又扎实落地,使每一位使用人工智能的普通人,都能从中获得新启发:
……
著名未来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认为,金融、医疗等高信息密度、专业严谨的领域将会是最先看到AI应用效果的产业。
对于可能被AI深度影响的年轻一代,凯文·凯利给出了三点鼓励和建议:在年轻时,尽量去做一些不以成功为目标的事情,去做些“疯狂”的事情;尝试在一些未被定义的创新领域工作;做独一无二、不走寻常路的人,而不是去争做第一名。
无论是话题的多样性,还是嘉宾的多元性,外滩大会都在向世界昭示着科技为人的理念。这个理念贯穿了会场内外的每一处细节。例如,大会为参会人员在场馆内实现了“碰一下”畅游,直接“碰一下”付款、“碰一下”租个充电宝,甚至还可以“碰一下”与喜欢的IP互动……
此外,在本次大会上,蚂蚁集团发布了三个“AI管家”,包括生活管家支小宝、金融管家蚂小财及AI健康管家,覆盖了人们的生活、金融、医疗三大板块,AI应用从此切入到最广泛的民生领域,真正解决人们最实际的”柴米油盐“问题。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也是外滩大会3.0彰显的人文态度。
科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纵观历史,每一次科技革命的星火,都会带来社会经济的长周期增长、新产业模式的出现、生产力的大量释放,同时伴随着一批核心利益者的诞生。
然而,当我们来到了AI智能时代,科技创新不应该再是冰冷的数字和算法,更应该面向普通人,传递温暖人心的力量。
这里的“普通人”,不是那群在科技革命中最容易受益的小部分人,而应该是每一个人。科技有义务把最有需要的那群人纳入其中,包括小众和弱势群体。
在外滩大会现场,我们见到了许多“普通人”的面孔:上海老年大学的“70后”“80后”学生们被邀请到外滩现场“找茬”;来自上海、北京、杭州的几位中学生被邀请到了外滩的舞台,分享他们设计或实地调研的项目;独臂钢琴师周键在主论坛上用机械臂弹奏《大鱼》……
老人、小孩、残障人士,这些都是每次科技浪潮中容易被忽视、被落下的群体。这一次,他们站到了外滩大会舞台的中央,与行业大咖一起,为科技的人文价值增光添彩。
AI技术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到每一位普通人的身边,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难题,让我们的日常与AI时代无缝接轨。
蓝马甲助老志愿者陈幼娟阿姐,被邀请到展区现场,展示了以她为原型搭建的助老智能体。“手机里的‘卸载’是什么意思?”“去医院看病如何在手机上提前挂号?”“陌生人说能帮我孙子获得知名院校录取名额是真是假?”这些问题都可以在“陈幼娟教你用手机”的助老智能体中找到答案。
不仅如此,在“未来健康”展区,家庭就医和老年养护呈现出了更清晰的图景。病情整理预问诊、数字陪诊员陪你就医、诊后疾病管理、脑健康干预训练、运动饮食智能推荐、定制适合每个人的养生方案……在未来,AI健康管家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
还有令人惊喜的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在未来帮助10亿深受脑相关疾病困扰的人以及像周键这样的2000万肢体残障人士,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
科技,不再是特定的一部分人的专属,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科技发展的红利,AI成为弥合数字鸿沟的一条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外滩大会首次发布了“科技人文十问”:
我们如何跟AI抢工作?
AI情感陪伴能治愈孤独吗?
我们能放心把健康和财富交给AI吗?
技术会加剧还是缓解社会不平等?
AI能阻止地球继续变暖吗?
AI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人机共生”时代还有多远?
生成式AI会让人类的思考力退化吗?
“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会帮助人类突破生理极限吗?
未来AI可能超越工具属性获得意识甚至建立AI文明吗?
这些,基本都是过去一年,随着生成式AI爆发式发展,不断涌现出的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新变化、新命题、新隐忧,它们前所未有地进入到、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人机交互方式。
在外滩大会场外,“科技人文十问”也引发了上海市民的热议。近日,一段街采视频上了微博热搜,它让我们看到,从退休阿姨到年轻人,对于注定被AI深刻影响的未来,他们都怀抱着乐观态度。比如,一位阿姨表示,不反对女儿将来与AI谈对象,因为“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谈恋爱,只要肯谈,随便是 AI 还是人”。
外滩大会现场,对于“科技人文十问”的关注和讨论,贯穿在大会的各场论坛、科技展览等系列活动中。学者嘉宾和所有观众不仅在论坛交流,也在科技实践中思考当下,提问未来。
未来AI可能超越工具属性,获得意识,甚至建立AI文明吗?针对这一问题,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知识图谱研究室主任肖仰华认为,我们与其担心AI产生意识,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不如去更多地担心AI技术的滥用,即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挑战。
对于“人机共生”时代的未来,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认为,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IA”的融合共进,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强,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AI发展路径。它聚焦于运用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强调了人类与AI之间的协作关系。
这波AI浪潮,产业界是绝对的主导者。与对AI的高速发展一直怀有警惕与敬畏的学界相比,产业界对商业模式与利润的追求,高于对技术本身的敬畏。而技术高速发展引发的潜在问题,亟待以商业的逻辑未雨绸缪,推动解决。
作为一个由产业界深度参与的科技盛会,外滩大会能如此重视对科技的人文反思与观照,难能可贵。
它向整个行业以及社会各界发出了一个积极的、值得称赞的信号——科技的发展不仅要追求科技性,还要追求人文性,仰望星空时也要心怀敬畏,不仅面向未来,也得不断反思自己。
如同凯文·凯利所说:“我们正在通过人工智能重塑我们的文明。也许一百万年来,我们一直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智慧物种。但如今,我们正在创造人造的‘外星人’,就像他们来自遥远的星球,前来拜访我们一样。”
而人之为人、人区别于这些“外星人”的本质,在于我们是会感受、觉察、思想、反思的主体。一场科技盛会应该传达出这样的人文价值观:保持观察、实践、反思,不断超越自我,走向美善。而这些,是AI不能帮我们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