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中文新闻部 林琦
今年前三季中国企业成群结队海外上市,项目数已创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不过未来一两个季度,中企海外上市潮将随着股市“寒流”的来临而降温。
国内A股首次公开发行(IPO)审核趋严,令大量中小型科技股选择远赴海外上市,而A股持续低迷亦令大型企业国内上市成为泡影,这些客观因素造就了今年中企IPO市场“内冷外热”的局面。但随着四季度海外传统休假季的来临特别是近期美国和香港股市出现大幅调整,短期内中企海外上市步伐可能会放慢。
“中国很多民企仍会寻求(海外)IPO。不过,鉴于全球资本市场近期表现,尤其是香港市场,一些潜在的发行人正在关注市场,(市场表现)已成为一个重要因素。”摩根大通亚太投行团队联席主管John P. Hall在给路透的书面回复中表示。
近期因美联储(FED)升息担忧及美国公债收益率节节攀升,美股率先出现大幅回调,香港市场亦紧紧跟随。10月来美国标普500指数累积最大跌幅达8%,恒生指数最大跌幅达9.5%。
受大环境影响,香港近阶段多只新股出现破发。另据消息人士稍早透露,腾讯旗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计划中的美国IPO案将至少延后至11月,因这家中国最受欢迎的音乐应用倾向于等到全球股市回稳。
普华永道通信、媒体及科技行业主管合伙人高建斌在接受路透专访时表示,“有些公司的IPO进程可能会延后,主要看时间窗口和资本市场表现。”
今年9月实现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有七家,如此集中的中企美国IPO为近年来所罕见。9月的IPO潮只是今年荣景的一个缩影,据Refinitiv数据,前三季共有80家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较去年同期的47家增七成,并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海外融资额合计达365.6亿美元,为2014年以来同期最高。
**上市热潮**
今年来,海外市场仿佛成为中国企业上市的主场,除了小米、美团等单体融资额高达数百亿港元的超级IPO相继出现,同时亦有天津天保能源、人工智能教育企业流利说等融资额仅数亿元人民币等值的小项目。
有一个小故事足以反映前期港交所上市巅峰期的盛况:7月12日,香港证交所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这一天有八家公司同时敲锣上市。最后,由于锣数量不够,在上市仪式上,每两家公司共用一个锣。这八家公司中包括指尖悦动、弘阳地产、映客等六家内地背景公司。
对于中企纷纷“出海”的原因,清科研究中心指出,由于今年以来国内对于IPO的审核较为严厉,IPO项目过会率不足六成,而且A股整体处于波动回调的阶段,选择A股作为发行市场,或影响机构投资者实现良好的投资收益。
基岩资本投资总监范波认为,对于国内处于发展扩张期、收入迅猛增长但盈利水平欠佳的大消费、科技行业的企业来说,出于对上市条件的满足情况、成功上市的可能性、上市进程所需时间成本以及对估值、收益率等方面的考虑,境外市场仍然是这类企业上市的首要选项。
他还指出,互联网行业在国内诞生的时间已经不短,行业内很多企业已经发展成熟,到了可以上市接受公众监督、扩大品牌效应的阶段。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上市融资增加现金流、加强品牌价值、整合行业资源才是企业发展突破的新方向。
高建斌表示,近阶段香港改变了部分上市规则,改革力度相当大,对中资企业的吸引力亦相当大。
今年4月,港交所公布上市规则修订谘询总结,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的科技企业以及暂未盈利的生物质企业上市。
“今年来有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现象,大型的TMT企业IPO,都挤在香港市场,美国则留出一部分市场空间来吸纳中小型中企上市。”他说。
**短期观望,未来仍乐观**
然而,对于企业而言,在市场波动加大时选择上市窗口是一桩相当纠结的事,因为谁也无法预测未来。
赶在9月末在美上市的流利说首席执行官王昱,上市当天还被询问为何选在市况不好的时候上市。而相信在时隔半个月后,他再回头看市况,应感觉有些庆幸。
“中国有句话:尽人事知天命,有些事情不是一个公司一个创业者可以控制的,...我们历史上没有一次融资是掐着手指算,哪天股价最高,市场最好融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