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财政落幕后,新能源正在成为各地弥补财政资金缺口的抓手之一。
密集成立省级能源集团,努力将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同时,
将更多绿色GDP留在省内,成为了很多省市不约而同的行动。
2023年6月初,总资产500亿的广西能源集团正式揭牌成立。该集团由广西广投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改革更名成立,是广西最大的能源国企。
2023年5月,贵州能源集团也刚刚在贵阳揭牌,该集团由盘江煤电集团和乌江能源集团合并重组而来,资产超千亿,为贵州省国资委监管企业。
根据「储能100人」不完全统计,
随着广西能源集团和贵州能源集团的组建,目前几乎每一省(市、自治区)都拥有一家大型能源国企。
同时,地方能源国企积极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做大做强,整合本省的能源资源,也都把大力发展新能源写进了发展规划之中。
而近期,多家地方能源央国企领导层进行了调整,本文统计了
25家地方能源央企
的最新领导层情况,包括
14个地方能源集团
和
6个地方能源投资集团
以及
地方能源化工集团
等。详情如下:
截至2023年底,集团运营装机容量4827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2118万千瓦,占比44%;煤炭产量1706万吨/年;管理的供热总面积约5.74亿平方米,其中,北京市供热面积3.91亿平米,占首都核心区供热市场的80%以上。
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天津市国资委监管的国有法人独资公司,注册资本100.85亿元。作为天津市能源项目投资建设与运行管理主体,集团以“四源”,即电源、气源、热源、新能源为主营业务,承担着天津市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的重任。在发电领域,建设了总容量为2×923MW的燃气热电厂,与多家国家大型发电企业合作,集团投资参控股电厂发电装机总容量1506.2万千瓦,占天津主力装机容量80%以上。
截至2023年底,公司资产总额2750亿元,在职员工超1.6万人,可控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装机容量保持全国省属能源企业首位,可控航运运力近200万载重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37亿元,上网电量超1500亿千瓦时,售电交易电量和用户规模连续8年居全省第一,年采购天然气量44亿立方米、煤炭供应量超5000万吨;投运新型储能规模57.3万千瓦,是广东新型储能电站最大投资主体;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单位554家,控股1家A股上市公司(粤电力)。在2023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第316位。
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027)成立于1991年6月,以深圳为大本营,立足广东,布局全国,并成功走向海外,实现了从区域性企业向全国性跨国型企业的转型;携手电力管理理念率先进军垃圾发电行业,牢牢把握能源变革机遇,风光水火齐发,环保燃气同行,构建起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发电企业向综合能源服务企业的转型,发展成为总资产超1500亿,产业遍布全国28个省、市以及海外加纳、越南、巴新等地的国际化综合性能源企业。
山东能源集团是由原兖矿集团和原山东能源集团联合重组成立的山东省属大型能源集团。拥有兖矿能源等20多个二级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职工21万人。2023年山东能源集团资产总额突破1万亿元、营业收入8520亿元。收入、利润、上缴税金位居省属企业首位。
2008年12月5日,由原永煤集团、焦煤集团、鹤煤集团、中原大化、河南省煤气集团战略重组成立河南煤化集团;2013年9月12日与原义煤集团战略重组为河南能源化工集团;2022年7月8日,经省政府同意正式更名为河南能源集团。产业涉及能源、化工新材料、现代物贸、金融服务、智能制造等。控股大有能源、九天化工2家上市公司和濮阳绿宇新材料1家新三板挂牌公司。
前身为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是由河北省国资委履行监管职责的国有资本运营机构和投资主体。截至2023年底,集团公司合并总资产2847.10亿元,净资产1192.96亿元。多年来,河北建投集团不断完善发展战略,优化资产结构,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相继投资建设了电厂、铁路、港口、高速公路、天然气管线、水厂和一批省重大支撑性项目,拉动社会投资约10000亿元,逐步形成了以能源、交通、水务、城镇化等基础设施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业务板块。
成立于2023年7月,由原新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合并重组而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资、自治区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国有独资公司。拥有风光电装机容量184万千瓦(场站22个)、在建113.4万千瓦、待建100万千瓦(疆电外送“三通道”电源点项目),建成储能电站18.1万千瓦时、在建110万千瓦时,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农五师、昌吉、哈密、塔城、巴州以及和田等地,已形成“开发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投资开发运营模式。
董事长:高建军
总经理:韩波
副总经理:李伟
副总经理:王江峰
副总经理:刘立群
副总经理:艾斯哈尔·茹孜
纪委书记:屈春雳
内蒙古能源集团于2021年9月重组整合后,确立了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一流大型现代能源强企的目标,并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2027年达到5000万千瓦,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跻身地方能源企业第一方阵。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国有独资特大型电网企业,所属单位39家,用工总数4.47万人,负责建设运营自治区中西部电网,供电区域72万平方公里,承担着8个市(盟)工农牧业生产及城乡1400多万居民生活供电任务,同时向华北、陕西榆林和蒙古国提供跨省区、跨国境供电。
截至2023年底,公司全年售电量完成2847.33亿千瓦时(含外供昭沂电量20.26亿千瓦时),全网最大供电负荷突破4031万千瓦,资产总额达到1269.95亿元,营业收入1188.01亿元。
至2023年底,浙能集团现有员工两万余人;总资产3330亿元,所有者权益1513亿元;控股浙能电力、宁波海运、浙江新能、中来股份等四家A股上市公司和新加坡上市公司锦江环境(股票代码:BWM)。发电总装机容量4189万千瓦,2023年发电量1876亿千瓦时,供应电煤6522万吨,供应天然气119亿方。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湖南能源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全资、控股二级公司25家、三级公司56家,员工近5000人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了以能源产业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投资及金融业务协同发展的“一核两辅”主业格局。截至2023年6月底,集团资产总额约751亿元,净资产约217亿元,年平均利润超10亿元。
作为湖北省能源安全保障平台和集团公司综合能源发展平台,公司已形成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天然气、煤炭和金融“6+1”的业务板块,初步建成了鄂西水电和鄂东火电两大电力能源基地,并积极构建煤炭和天然气供应保障网络,是我国能源业务品种最全的上市公司。截至2023年底,公司资产总额913.04亿元,净资产385.34亿元,资产负债率57.8%。公司已投产可控装机容量达到1533.73 万千瓦,是湖北省内最大的电力能源企业,现为三峡集团控股。
目前拥有全资和控股二级子公司16家,包括皖能电力和皖天然气两家上市公司,三级及以下控股子公司共173家,职工总数约8000人。2023年,产总额达到1045亿元,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2.3亿元,利润总额55.35亿元。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建成运营155万千瓦,加上在建及取得的指标合计达到506万千瓦。
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翔
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 :李明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魏洪文
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刘亚成
公司总工程师:方世清
福建省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12月,是由福建省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福建省建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整合重组而成,2021年整合重组为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独资子公司,系福建省大型国有企业。福能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并表企业150余家,在职员工2万余人,其中福能股份、福建水泥在主板上市,福能租赁、福能期货在新三板挂牌。2022年末资产总额970亿元,净资产387亿元;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85亿元,利润总额47亿元。
贵州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是省管大一型国有全资公司,是贵州省省委、省政府于2022年12月成立的大型能源企业集团。拥有贵州能源集团电力投资有限公司等十八家二级企业,资产总额1300多亿元,煤炭保有储量107.1亿吨,煤炭产能4305万吨/年,电力装机规模315万千瓦,焦化产能833万吨/年,页岩气产能9亿立方米/年,天然气运营管道244千米。在2022年中国煤炭企业50强中排名第17位,是全国24户重点能源企业之一和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企业。
前身为广西方元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6月改革更名为广西能源集团。截至2023年底,资产总额超530亿元。在电力方面,目前参控股装机容量约3300万千瓦,占广西总装机容量约50%,全面布局海陆风电、沿海大型高效清洁煤电、核电、光伏发电、储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升级煤电、加码核电、壮大水电、拓展供热,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在新能源方面,主导推进全国在建单体装机容量最大、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统筹推进广西深远海海上风电场址前期工作,在来宾、贺州等地获得陆上风电指标130万千瓦,来宾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成功列入自治区首批试点,储备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超300万千瓦,打造北部湾、桂中、桂东三大综合能源基地。
四川能投成立于2011年2月,是四川省能源化工产业的领军型企业。资产规模超2600亿元、年营业收入近1000亿元,拥有控股川能动力、四川能投发展、华环电子、华海清科4家上市公司。十四五”时期,四川能投聚焦能源化工核心主业,突出“清洁能源、绿色材料、先进制造”三大方向,大力发展电力链、气体链、化工链、锂电链、氢能链五大链条,按照产业强、科技强、资本强、质量效益优的“三强一优”企业发展思路,加快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团,预计“十四五”末,资产规模超4000亿元,营业收入超1500亿元,利润总额超100亿元。
截至2023年末,集团资产总额2605亿元,实现营收1177亿元,利润总额45亿元,实现经营性净现流104亿元,累计贡献利税超400亿元。集团权益装机近2040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18%,其中绿色电力装机占比超80%。未来五年内,力争集团资产总额4000亿元,营业收入1500至1800亿元,利润总额100至120亿元,经营性净现流150亿元,权益电力总装机超4000万千瓦,其中风光新能源装机超20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