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日报
知上海,观天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太和公安微警务  ·  我钱由我不由诈!太和公安提醒您,警惕“网上免 ... ·  23 小时前  
太和公安微警务  ·  我钱由我不由诈!太和公安提醒您,警惕“网上免 ... ·  23 小时前  
Sir电影  ·  哪吒2最大的功臣,是「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日报

70年前,大象坐火车来到上海 | 睡前分享

解放日报  · 公众号  ·  · 2025-02-08 21:30

正文


1953年6月,一位名为“金沧浪”的上海市民在报上撰文,讲述了他朋友的经历:“这样一个大都市,虽然拥有五六百万人口,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动物园……北京和天津的动物园,内容是那样丰富,更加使上海市民为之北望而眼红了。”


在这篇名为《希望设立大规模的动物园》的见报稿中,作者慨叹道:“我想,这不仅仅是我朋友一人的感觉,而是整个上海市民们所共有的想望。”巧合的是,此前也有一位市民向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写信,就沪上动物园管理提出建议。


市民通过各种渠道提出的倡议,得到了人民政府的积极回应。在上海市档案馆所藏档案中,可见这样的记载:陈毅市长指示,应考虑逐步建设一个较大的动物园。为此,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后改为市人委园林管理处)也着手规划和建设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动物种类齐全、科研水平先进的大型动物园。


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上海动物园如今已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级大型动物园,也为市民们带来了温馨美好、充满快乐的回忆。


萦绕心头已久的期盼


1918年,位于租界的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设立动物部,饲养和展出猴、猫头鹰之类的小型动物,开创了沪上设立动物园的先河。


1935年,位于南市老城厢的文庙路上,落成了一座上海市市立动物园(今敬业中学所在地)。作为国人自行创办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动物园,园内有兽、禽、爬虫类动物100余种,包括虎、狮、熊、豹、蟒等。据《申报》记载,该园吸引了本市及全国各地的游客,最高年访问量达100余万人次。


遗憾的是,这座动物园只是昙花一现。不久,战火蔓延至上海,位于华界的动物园园舍被炮火殃及,变成了废墟。1945年抗战胜利后,社会各界纷纷呼吁重建动物园,但当时国民政府已自顾不暇,重建计划自然无从提起。


直到1950年代初,对于上海人来说,“珍禽猛兽在哪里”始终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虽然中山公园、复兴公园等设有动物园,但展出面积狭小,动物种类有限,只能勉强称之为“动物角”。此外,人民广场和城隍庙一带也有一些私商经营的小型动物园,但它们“空间狭隘,空气浑浊,入内参观,如入鲍鱼之肆”。


1954年,市工务局和市政建设委员会联合召开讨论会,多位专家建议将正在建设中的文化休息公园——西郊公园改建为动物园。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西郊公园原是旧时英商的高尔夫球场,地势较为平坦,而动物园需要复杂的地形,最好是有高有低、有山有水,因此建议选址在青浦北竿山。不过,北竿山位置相对偏远,还有人提议靠近市区的大华农场。


在上述意见中,支持西郊公园者占多数。然而,当时该园已经作为文化休息公园开工建设近半年,园林景观和游艺设备等设施已初具规模,如果此时改为动物园,将涉及巨大工程量,且面临“需要再次征地”“设计资料不全,很难着手规划”等问题,因此改建计划暂时搁置。同年5月25日,西郊公园按照原计划向公众开放,开园后吸引了大量游客,最多一天接待量达15万人次。


一头大象起了推动作用


正当一切渐入常态之时,一头大象的到来,为此事带来了转机。


195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通告上海市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献给毛主席一头大象,中央决定交给上海饲养展出。大象抵沪后,需要一个固定展览场所,市工务局于是将动物园建设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此时,北京传来消息,两位外国动物园专家——莫斯科动物园主任萨斯诺夫斯基和兽医主任奥丽安得诺娃应邀来华举办专题培训班。上海市工务局迅速派出程绪珂等一批业务骨干赴京学习,并邀请两位苏联专家来上海进行指导。


8月18日,两位外国专家抵沪。冒着酷热天气,他们在中方专家陪同下参观了中山公园、复兴公园内的小型动物园,并与沪上多所高校科研人员座谈。此外,他们还前往几处动物园意向选址地实地勘察。据档案记载,当时共有6个备选地点,分别是:华泾长桥、龙华苗圃(现上海植物园)、西郊公园、北新泾虞姬墩、大华苗圃、青浦北竿山。


经过初步筛选,华泾、龙华、西郊进入第二轮PK。在对这3个地点实地考察后,苏联专家认为西郊公园选址更为理想,这一观点也与中方专家的看法不谋而合。


西郊公园为何能在众多候选地中脱颖而出?档案中解答道:“这里已有公园基础,具备客源人流量,春秋二季尤其游人如织”“基建项目如上下水道、电灯等有条件”“位于近郊区,从静安寺到西郊公园约8公里,乘坐公交车约半小时”“已有绿化基础,园内草坪连片,大树参天”。


1954年12月,市工务局报请市政府同意后,决定将西郊公园改建为集展览、生产、科研、科普为一体的动物园。据《上海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关于西郊动物园规划的简单说明》记载:“全部803市亩土地拟统一辟为动物园,今后不再向文化休息公园方向发展。”


档案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动物园任务的确定,并不是因为有了象再考虑配合建造的,而是先有这个意图的。但象的展出,也积极地促进了动物园的建造。”


《上海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关于新建西郊动物园计划经过情况及1955-1957工程计划概要的综合报告》(上海市档案馆藏)


1955年9月《上海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关于西郊动物园规划的简单说明》(上海市档案馆藏)


“关怀人”的思想贯穿始终


据《上海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关于新建西郊动物园计划经过情况及1955年—1957年工程计划概要的综合报告》记载:“辟建一个完备大型的动物园是长期复杂的工作,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十几年才可以完成的……必须采取‘全面着眼、局部着手、整体规划、分期施工’的业务原则,准备在1955年开始建设,计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以后陆续建造完成。”


公园的总体规划由市工务局园场处造园科吴振千负责,其他主要设计人员包括虞颂华、顾正、徐景猷、洪伟烈、严德庆等,以及华东建筑设计公司和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的相关人员。为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的期待和需求,他们围绕动物园的规划定位、展区设置、参观路线、园林布局和配套设施等,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智慧,正如档案记录中所强调的那样,“我们必须贯彻关怀人的思想”。


设计人员考虑到“游人一般是习惯逆时针参观形式”“刚入园和即将离园时一般不需要休息”,于是人性化地将参观线路调整为逆时针方向,并将休息区域移至园区中心位置。


同时,为了满足游客在园内的多元化需求,设计人员在规划时也全面考虑了亭廊茶室、食堂、园艺、游车、托儿站、寄物处、服务站等设施,力求为市民提供温馨而周到的服务。


西郊公园曾用的宣传画

首批“动物宾客”亮相


在动物园的规划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之际,市工务局派出了一支由西郊公园副主任陈克立带领的精干队伍,包括6名技术和饲养人员,前往云南西双版纳接运大象来上海。


当时,西南地区尚未贯通铁路,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公路,接运团队克服了生活、语言、运输等多方面困难,整个接运过程耗时七个多月。由于大象生性胆小,害怕坐船、坐火车和坐汽车,对新鲜事物也感到恐惧,单是教会它登车,就花费了31天。为了沿途方便照顾,一位在当地饲养这头大象25年的少数民族饲养员也陪同赴沪。


1955年6月上旬,大象搭乘的火车终于抵达西郊公园附近的铁路道口,同车抵达的还有云南、贵州等地赠送上海的数十种中小型动物。这趟从云南到上海的旅程,前后历经15天的公共汽车行程和四天四夜的火车旅行,总路程数千公里。


1955年7月9日,第一批从西南边陲远道而来的“动物宾客”正式在西郊公园与上海市民见面。据《新民报·晚刊》记载:“这次展出的动物共有27种30余只,全部是我国出产,其中大象最为名贵,这只大象是雌性,名叫‘南娇’,意即为‘珍贵的姑娘’。”


与南娇同时对外展出的动物,包括懒猴、华南虎、豚尾猴、黑鹿、孔雀、蟒蛇、巨蜥等,展出面积约4万平方米。当时观众入园参观需要购买西郊公园的大门票和动物园的小门票,每张门票售价均为5分,每日门票限额为4万张。


大象南娇等动物明星在西郊公园的亮相,在申城引起轰动,参观者如潮水般络绎不绝。从静安寺始发开往西郊公园的57路公交车上,满载着充满期待的市民和欢声笑语。由于公交车运力有限,许多人无法挤上公交,便索性以步代车,徒步往返十余公里前往公园。


第一次为大象建造笼舍


大象南娇在西郊公园的家——象房,成了当时每位参观市民必去的打卡地。作为园内第一幢永久性的动物笼舍,象房位于园区西南角,因其造型酷似小型宫殿,也被人们称为象宫。它的建造,自然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然而,在它建造和启用之初,也曾发生过一些小插曲。


象房建设项目工期紧迫、任务较重,经过多方协调,几位刚完成中苏友好大厦项目设计的华东设计院工作人员,在1954年末被委以重任,加入了象房设计团队。


此前,上海从未有过为大象建造笼舍的经验,而同期赴云南接运大象的饲养员要在7个月后才能回沪,因此设计团队只能边摸索边推进。他们广泛搜集与亚洲象相关的专业资料,深入了解大象的身长体重、饮食作息、哺育特点,并据此确定了设计要点:“象活动区分为室内及室外的活动场”“象房地面至天花板的高度至少8公尺”。此外,设计人员还了解到,“象的鼻子能把门上螺丝钉扭下来,象喜欢把身体在墙上擦,因此,建筑物的门窗墙面上一定要光滑,不能露出钉子和各种管子,在墙上不要用油漆”。档案中还特别指出:“象房设计应根据象发野性时的情况布置,充分计算它的力量。”


同时,设计人员还希望为象房增添“中西结合、民族形式”的艺术美感。他们一方面借鉴了苏联式轴线建筑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融入苏州园林的中式古韵,在门窗等细节上参考了留园的花窗式样,如雀替、回纹边花纹以及松花格木窗等。


为了追求尽善尽美,设计人员前后拿出了十几版设计图。然而,最终建成的象房,仍难免有疏漏之处。由于房屋过高(总高十余米),加上花窗和铁门的缝隙,在冬天难以保暖。而花窗在夏天又不能完全打开,高窗也只能开启一小部分,造成冬季寒冷、夏季闷热的情况。


1955年盛夏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大象南娇因受到惊吓,踏过象房的安全防护钉板,撞坏了栏杆和花窗,从象房中逃出,一路向西南逃到了七宝。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南娇最终安全返回动物园。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园方将防护钉板改建为粗大的水泥栏杆,并在屋顶四角安装避雷设备。


今日上海动物园大象馆


上海动物园大象馆门口的陶瓷壁画《西双版纳的丛林》,出自我国当代著名画家李蔷生之手。


有了象房的前车之鉴,动物园设计者不断汲取和总结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后续的狮虎山、熊猫岭、河马馆等动物笼舍的设计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