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ain365日
生活家的聚集地 | 和我一起把想要的生活过成每一天的日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胶卷迷俱乐部  ·  光圈1.0,真的有必要吗?早期超大光圈镜头 ·  2 天前  
政事儿  ·  局长李华林,已被撤职、降级! ·  昨天  
侠客岛  ·  首次突破万亿美元! ·  3 天前  
中国政府网  ·  新的一年,这些民生大事与你有关!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pain365日

写在27岁|我发自内心爱我自己。

pain365日  · 公众号  ·  · 2021-11-09 10:29

正文


实际上进入27岁已经好几个月了,但我每一个月都比上个月更爱我自己。这种爱是一种自知的爱,接纳的爱,以及成熟的爱。


我从未像当下一样认识我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快乐因而而来,痛苦因何而去。这种状态不再是过去看完一些书或者受到外界的鼓励后瞬间形成又转瞬即逝的,它是一种可控的。


没记错的话我开始作关于每个年纪的文章是从19年也就是25岁开始,重新翻看那时的内容,发现25岁、26岁整篇内容都一直在赘述我如何恐惧30岁的到来,如何为避免恐惧的到来而有所行动,只不过30岁的到来是一切的表象,实际上痛苦的来源无外乎两个方面: 向内是自信心无根基的处境,摇摇欲坠,向外则是与他人关系,混沌不清。


昨晚还意外翻到手机备忘录里过完25岁生日后的随笔。几乎也是那段时间我决心创业。现在看来多么感谢25岁的我不顾一切把自己丢进痛苦的深渊里,丢到没有任何依靠的处境里,这才得以在我27岁的时候完完全全不再恐惧30岁的到来。



其实早在刚迈入27岁的第一个月里,我的内心仍旧是苦不堪言的。那种根植于内心有着坚定的自我肯定固然还没形成,也仍旧沉浸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郁郁寡欢。可也就是那么一瞬间,我仿佛突然长大开悟,两种痛苦形成的原因逐渐明朗。生活、情感、工作在理性范围下井井有条。

倘若有人问我为什么会突然有如此变化,我会说阅读哲学帮我更好感受我自己,也能洞悉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被继续追问的话,那关于自信心的真实建立来源我对过往成功案例的回顾,关于人际关系回归有序则追溯到重读了《被讨厌的勇气》里,学会了课题分离。

过去的我总能从糟糕事件中找到微光,将苦难化作好事,沿用阿德勒的目的论和存在主义视角坚定不移相信未来的我怎样是由现在的我决定,对过往置之不顾,以至于我总因为本质相同表象不同的原因沉沦。

经过这种回顾,它是以一种高倍数放大镜灵敏捕捉到易被忽略但弥足珍贵的证据。 至于这种回顾是建设性还是无效的,就看把回顾当作手段还是目的。 当作手段指找到过往事件造成当下局面的蛛丝马迹,并由此推动当下局面渐渐明朗 ;而当作目的则是一种现在的我完全由过去的我决定,把当下我应该承担的责任丢给过去。

这里所谓的回顾也可以等于现在的热词--复盘。曾几何时我也尝试过复盘,用纸笔记录最终不了了之,就是因为过去都把复盘当作目的。如今发自内心觉得它有好处,便在每次和好友聊天的过程中随意坚持下来了。及时复盘, 因为 那些时隔太久的, 其实留存在记忆中只有一鳞半爪了。

同理获得成就也是一样,我过去总把所有成就归为运气,或许有一种隐秘意图是保持谦逊,但却丧失了自信心建立的最佳时期,但如今用回顾视角去看待自己的每一次小有所成,重新拾回了自信心的根基。



那一直处在空中楼阁的自信如何扎根在温暖大地上?

要说做自媒体,短暂待在公司里,创业这三件事情上我都做出了超越我自己所想象的成绩。三件事的结果我都是相当满意,但结果可以由很多原因造成,并非只有个人能力这一变量,所以我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的运气简直不要太好了。

首先是自媒体,在回顾之前,我从未把写出一篇吸引人点击的自媒体内容当作我能力的一部分,每一次的好数据都是因为运气好。

就拿写小红书的笔记举例,自从开始有意识回顾自己的每一次发布的心理路径和行为步骤,我发现虽然在过去潜意识以为自己每一篇笔记都是随便发发看,不行就删掉,看似轻松获得的爆款,先不论之前刷小红书会留意无数篇爆款的发布时间、图片标题和话题,就在我点击发布按钮后,都会有不停刷这篇笔记在几个浏览量的时候被话题收录,先给我点赞的是关注人还是在广场里的陌生人,大概一小时内多少量这篇笔记才会跑出来.....后续由观察引发的行为其实都叫做有效努力。

如果不是回顾自己上述的一系列行径,我就不可能发现原来做自媒体也并非仅靠运气。

再谈短暂职场生涯的成就,我就不在这里自吹自擂了。自信心的崩塌就来自于两段加起来还不超过一年的职场,第一份工作的离职让我顿时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第一次怀疑我过去的成就全部都来自于这个好平台,离开平台我什么都不是;第二份工作其实某种程度我又拾回了部分自我认知,才有了离职后到我25岁生日这段时间决定创业。

但创业这个决定仍旧是把自己从温暖机舱丢进未知大地,算来算去只有创业我才能完完全全自主实践脑海里的营销想法,以此验证自己有不依附于平台和他人的能力。

一切的开始也就艰难了3个月不到的时间,后来很快步入正轨获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也因为一切太顺利,要知道我之前给自己的定义是一个不擅长商业沟通的人,却可以和任何一家新工厂快速建立信任与合作,曾经他人谈不下来的需求、出货时间我全部都能搞定。

又只是看到了好的结果,缺失回顾细节这一环节,又丧失了建立自信的机会。

很快到了今年,几乎每一件产品在出货过程中都出现了问题,我就更加相信去年的确是好运加持。 果然未经审视的成功带来的自信瞬间崩塌

很长一段时间我内心的冲突显而易见,“果然去年运气太好了,一到验证能力的时候就捉襟见肘了”,要么就是“我肯定有能力,只不过今年有了很多变量,工厂在形势下也很艰难”。

徘徊在两种极端的自我认知里不可自拔,一天碰巧和也要创业的朋友回顾对比去年和今年的所有细节,才意识到去年我从未考虑到事情会出大问题,是因为我把每个环节都盯的很紧,也并不是去年没出问题,但可能在第一个环节里我就督促工厂发现问题并解决了;但今年其实很多出货前的每一步环节我几乎都置之不理,高枕无忧等着工厂的劳动成果,结果就是到了最后收到大货才发现错误,而大部分品类的大货出了问题就不可挽救,只能回炉重造。

也是因为对比此前和当下的种种回顾,我即刻重新盯着工厂制作大货的每一步环节,果不其然,每一步的提醒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我也不会厚着脸皮发表如今我有坚不可摧的信心的宣言,因为从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解释中,我意识到 我是我所有行动的总和,并非某几个特殊事例就能证明我永远如此 。存在主义者坚信懦夫可以重新站起来,英雄可以不再是英雄。

我今后还是会提醒自己保持一颗谦逊内省之心,只不过对能力认知上会因回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从毕业做了半年自媒体,去上班,再到创业,如果说这种职业的转变都是为了寻找坚实的自我认同,至少从一开始我就有寻找的意识。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很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但一直以来不断使我 情绪内耗行动瘫痪 的原因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这点却完完全全被忽略了,以至于 我总把痛苦归结于他人和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都是无法改变的,只能企图远离人群,也正在为此努力

逐渐对此有了意识是从叔本华、到尼采、到黑塞、到阿德勒、到萨特的哲学,再到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我反复像个无知的病人被书中内容诊断出了症状:此人仅20%的精力有价值,剩下的80%都被消耗在不必要的人际关系里。

但企图从书中获得处方药的期待却落空。

后来身边人不断有朋友推荐《被讨厌的勇气》,事实上这本书我在大学期间就读过了,回头翻看当时的摘抄,寥寥几段关于目的论的话至今是我的金科玉律。但关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