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介绍一部票房扑街的电影。
简直想死,近期值得看看的电影几乎都票房极差,没什么意思的片反而轻松破十亿。查了数据,昨天上映的《天才捕手》,票房两天不到1000万,算是扑街了。
我并不认为这部电影是超凡的杰作,它没出色到那个地步,但在这个档期看一下是不会后悔的。它说的是文学史上非常传奇的一对作家和编辑的搭档,如何创造传世的文学杰作。
不卖座的原因当然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百年前的作家终究是个遥远的,与己无关的话题,又有什么好看的呢?
但如果你认为文学很重要,那么我们可以往下聊。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文学界天才辈出的年代。
群星璀璨,伟大作品一部接一部横空出世,每个文艺爱好者都梦想穿越回去一睹时代风采。酷爱掉书袋的伍迪·艾伦,2011年拍了一部文艺青年最爱的穿越电影——《午夜巴黎》,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年代。
《午夜巴黎》(2011)
《天才捕手》再次带领我们回到那个年代。
这部电影切入文学史的角度和一般作家传记电影不同,因为它想讲的核心人物是作家背后的编辑。
你可能知道美国迷惘一代的大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沃尔夫,但这个人你恐怕知道的不多——麦克斯威尔·帕金斯。
他便是这三位作家的幕后推手,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编辑之一。这部电影主要就围绕着帕金斯和沃尔夫的友谊展开,中间还穿插了一些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小轶事。
历史上的麦克斯威尔·帕金斯
尽管电影讲述的是美国本土文学,但主演却几乎都是外国人,他们都是著名的文艺片常客——经常出演经典文学作品的英伦演员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还有凭借饰演伍尔芙夺得奥斯卡影后的妮可·基德曼。
裘德洛饰演沃尔夫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由英国著名戏剧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执导,他在戏剧界可谓享誉盛名,斩获无数重要戏剧奖项。而《天才捕手》则是他的第一部银幕作品,故事改编自A.司各特·伯格的传记作品《麦克斯威尔·帕金斯:天才的编辑》。
沃尔夫出生于美国南部的北卡罗来纳州,他38年的短暂人生都沉浸在了激荡的写作中。据说他常常一刻不停写上15个小时,中间只吃一顿饭。为搜寻写作素材,他甚至会跑到纽约的公共厕所里和人聊天。
托马斯·沃尔夫
同时代的南方作家福克纳,将沃尔夫视为他们那一代最好的作家,活跃于六十年代的垮掉一代后辈杰克·凯鲁亚克则视他为偶像。
然而如果没有帕金斯慧眼识天才,我们几乎没可能看到这位伟大作家的杰作。
影片中,沃尔夫和帕金斯的第一场对手戏是在出版社的办公室。已被纽约多家出版社拒稿的沃尔夫此时已心灰意冷,本以为帕金斯也会拒绝他,在对方还没开口之前,他便以怀才不遇的自负口吻滔滔不绝地进行了一番自嘲和讽刺。
帕金斯只是默默地听着,不置一词,最后平静地告诉他,我们打算出版你的作品。
沃尔夫企图说服帕金斯
第一场对手戏便将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勾画得清晰明了,一个热情似火,一个谨言慎语。
影片中沃尔夫常提到一个意象,找不回的父亲。这个意象贯穿了一战后的历史,成为了「迷惘一代」的重要特征。
菲茨杰拉德将1920年代称为爵士时代,现代战争的恐怖与残酷,凡尔赛和约的犬儒主义,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让年轻人意识到,过去那田园诗般的完整精神世界不复存在了,于是自建国来便是国家精神支柱的清教伦理突然崩塌,纵欲越轨和享乐主义大行其道。
盖·皮尔斯饰演菲茨杰拉德
这种新旧时代的冲突在沃尔夫和帕金斯之间的碰撞中同样有所呈现。沃尔夫不止一次嘲笑帕金斯身上审慎克制的清教徒气,以及他的布尔乔亚生活方式。有意思的是,正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无比保守传统的人却挖掘、并力推了当时最前沿的文学作品。
当年为了出版海明威脏话连篇的《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帕金斯甚至顶着巨大的压力跟极为保守的上级抗衡,好不容易才把工作保下来,书籍也顺利出版了。
影片中的帕金斯与海明威
影片中大部分时间帕金斯都表现得极为克制内敛,但其中跟沃尔夫一起看爵士演出的那场戏还是流露出了这位绅士内心的热情。
不喜音乐的帕金斯一开始在这个纵情狂欢的场所还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沃尔夫问他你最喜欢什么音乐,他的回答是《阿富顿河静静流》,这首歌歌名来自苏格兰高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同名诗歌,原本是一首非常传统的苏格兰民乐。
沃尔夫听后立马跑去请求乐手演奏这首曲子。音乐响起时,帕金斯才发现这首传统民乐被才华横溢的乐手改编成了热情自由的爵士版,他也不由自主地笑了,打起了拍子。这一刻便是两人心灵深处相通的明证。
帕金斯对于沃尔夫而言不光是伯乐和知己,还是精神上的父亲。在一个传统崩塌的时代,一切坚固的信念都溃散殆尽,纵欲迷惘的沃尔夫正是在将传统与前沿、克制与激情巧妙融于一身的帕金斯身上看到了父亲的影子。菲茨杰拉德也曾说,「帕金斯是我们共同的父亲。」
沃尔夫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时间与河流》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得以出版。他的写作洋洋洒洒,毫无节制,在帕金斯的强烈建议下,他才勉强决定缩减。几年内,他们废寝忘食地改稿,直到最终篇幅缩减到初稿的四分之一。
最后沃尔夫在致辞中将书献给了帕金斯。当时帕金斯很忐忑,他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馈赠,因为他认为编辑应该退位幕后,这样才能让作品忠实于作者。他的担忧不无道理,这件事为他俩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影片中没有提到一件重要的事,《时间与河流》大获好评之后,有文学评论家却表示这本书的成功应该归于它的编辑帕金斯,而不是作者沃尔夫。
因为正是恰到好处的节制和措辞的选择让这部作品熠熠发光,这主要是帕金斯的功劳。沃尔夫听到后心里非常不舒服,于是萌生了离开帕金斯重新证明自己的想法。
另外,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还能清晰地窥见女性艰难的处境。影片中的女性没有一个是缺乏才华的。然而,无论是沃尔夫的情人艾琳·伯恩斯坦,还是帕金斯的妻子路易斯·桑德尔,她们的事业都没有获得另一半的支持。
尤其是路易斯,她一直想要继续自己的戏剧事业,但帕金斯认为女人不该随便抛头露面,在家带孩子就好。这位女士遗憾地只留下了一部寓言作品The Knave of Hearts。在那个年代,多少有创作潜力的女性就此被埋没,我们不得而知。
路易斯·桑德尔
还有妮可·基德曼饰演的艾琳·伯恩斯坦,她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还和艾琳·路易松共同建立了纽约的服装艺术博物馆。
她比沃尔夫大20岁,而且是有夫之妇,为了爱情而离开富有的丈夫跟热情似火的沃尔夫私奔。或许道德卫士会说她行为不堪,然而在那个年代,一位女性为了生命的激情而放弃富足却死气沉沉的家庭生活,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艾琳·伯恩斯坦
大部分观众看过电影之后也许觉得她就是被沃尔夫忽视的可怜情人,甚至可能认为这个神经质的女人干扰了作家和编辑伟大的写作工作。
但回头想想,在那个女性极难出头的保守年代,一个追求爱情和事业的离经叛道的女人承受着无法想象的压力,精神崩溃亦是情理之中。她的悲剧同样也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影片中出现的另一位更加著名的女性便是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影片中呈现的1930年代,菲茨杰拉德进入了创作衰退期,泽尔达也患上了精神疾病,两人从此一蹶不振。很多人认为是生活奢靡的泽尔达毁了这位天才作家,尤其海明威跟她关系极差。
历史上的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
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兴起,泽尔达成为了当时众多女权主义者的研究对象,不少人开始为这位「红颜祸水」翻案,说是「傲慢自私的菲茨杰拉德毁了一个天才的作家、画家、芭蕾舞演员」。泽尔达曾说,菲茨杰拉德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大段大段随意取用她的日记和书信,《美丽与毁灭》就是其中一例。
2007年的龚古尔文学奖还颁给了一部以泽尔达为主角的小说《阿拉巴马之歌》,呈现出这位在文学史上被扭曲的女性不为人知的心理历程。
在我看来,整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倒不是对天才与伯乐之间的友情刻画,而是导演通过边边角角的细节对1930年代的再现。
1920年代残存的浪荡和迷惘,再糅合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的衰败和破灭,以及在艰难中开始争取自由的女性面貌,在影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刻画和渲染。
展现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很多电影的主题,我们有很多以画家、音乐家、电影导演或演员或主角的电影作品,当然也不乏围绕作家展开的。
在银幕上展现文学创作的过程要更困难一些,因为它几乎完全内化于大脑思维,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作家流露出的情绪,暴躁、不安、自信、冲动,这为电影带来了很大困难,尤其是对《天才捕手》这部电影来说,它更将重心放在编辑对书稿的修改上,这就更难让观众体会真切了。
因此,这部电影的缺陷显而易见,它并没有太好地呈现出艺术创作过程中那种微妙的灵光乍现和妙手偶得,因此难免让观众低估了珀金斯和沃尔夫的工作难度。
不过观看这部电影仍是有益的,它再次提醒我们文学和艺术的困难,以及这种困难总是会分毫不损地反映在对艺术家的肉体和心灵折磨之上。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敬畏艺术。
往期精彩内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的影评你一定没见过
他几乎可算是当世最伟大的艺术电影导演,我们坐下来聊了政治和电影
拆穿伍迪·艾伦的皇帝新衣,他晚年的作品大多肤浅无聊
融汇电影、诗歌、绘画、历史与哲思
呈现一份专属于戈达尔的独特影史论述
如果今年只买一本电影书,
那只能是戈达尔的《电影史》
长按二维码或阅读原文
进入虹膜微店购买
尽享九五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