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聚焦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校导网编辑、时评作者吴雁 @思想聚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被男朋友偷穿过的袜子,很难看不出来....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盖百分百桑蚕丝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见过猫猫晕车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聚焦

山东小学生怒撕奖状:一个家最可怕的,不是穷

思想聚焦  · 公众号  ·  · 2025-01-23 21:06

正文

作者 | 刘娜

来源 | 闲时花开(ID:xsha369)

只因爸爸一句话,山东一名获奖的小学生,把奖状撕得粉碎。


他撕碎的是奖状吗?


不。


他撕碎的是大人的功利心和分别心。




1


孩子的喜悦,

大人的嘲讽。


前几天,全国中小学生都放寒假了。


离校之前,不少小朋友高高兴兴领到了奖状和通知书。


山东有个小学生,也是“荣誉少年团”中的一员。


他被老师颁发了“学习之星”的奖状。


虽然,班里获得“学习之星”的少年,不止他一个。


但从照片看,他显然是笑得最开心的那一个。



露出小豁牙的明媚笑容里,藏着一个少年对学习最初的自信和热爱。


他拿着奖状高高兴兴出了校门。


结果,被前来接他回家的爸爸批评了一通:


“不要太得意,这奖状含金量不高。”


一句“含金量不高”,就像一盆冷水,把兴冲冲的少年浇了个透心凉。


少年显然委屈极了,坐在爸爸的车上,眼泪就开始簌簌而下。

爸爸又对他一阵输出教育,大意就是“说你两句还不行了”“谦虚使人进步知不知道”“你怎么这么爱哭”。


回到家后,少年被嘉奖的喜悦一扫而光。


脑海里唯有爸爸那句“含金量不够”的打击,还有一路的责备。


委屈和羞耻中,他一怒之下把金灿灿的奖状,撕成一张张碎片。



原本美好快乐的寒假第一天,就以这样的噩梦记忆,痛苦收场。


少年怒撕的是奖状吗?


不。


他怒撕的是爸爸的否定和嘲讽。


爸爸毁掉的是少年的奖状吗?


不。


他毁掉的是一个孩子拥抱自信和快乐的能力。



2


精神的刑场,

成长的创伤。


“爸爸一句含金量不高,孩子气哭怒撕奖状”被媒体曝光后,#扫兴的家长是孩子一生的阴霾#冲上热搜。



很多曾经是孩子、现在是大人的网友,纷纷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小时候,被扫兴爹妈伤害的过往:


“我小学时候拿了年级总分第二,我记得我爸也说过这种话,后来不管什么时候的奖状,我都再也没有带回家过,都是到手就撕了。”



“真的可以记一辈子,我小学三年级学期末评了劳模,回家以后家里人说我没本事拿三好生,劳模说明我天天在学校就知道打扫卫生。我都三十多了还记得这事儿。”



“我换工作之后第一年,就拿了优秀员工奖,和‘最受学生喜爱奖’,我妈说,这有啥用,给你涨工资吗?”



“女儿化妆很好看,就被母亲嘲讽成夜店小姐,不仅不让女儿出门,还把家里东西砸了,这令人窒息的扫兴竟然来自亲生母亲。”



……


诸如此类又引发共情的跟帖,都让人想起罗翔老师的那段话: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有个善于制造内耗的人。”



且不说“几块钱的碗打碎了,青菜买的不新鲜了,鞋子放的位置不对了,煮饭水放多了”这种小事,ta都会让全家人如临大敌,鸡飞狗跳。


就算是家里发生了好事,比如孩子考了好成绩,拿了奖状,ta也会鸡蛋里挑骨头,找到机会制造矛盾,传播垃圾情绪。


这种家庭内耗,有着极其隐秘且可怖的传染性,会慢慢把家里变成一座精神刑场。


习惯性否定和打压式教育,是小孩最熟悉的家教配方。


很多父母因自己过得不如意不快乐,内心储存太多又苦又涩的死能量,也见不得孩子快乐满足。


他们精准地在孩子“学习进步”“拿了奖状”“被人赞美”“受人喜爱”的每个节点儿上,找茬炮制痛苦。


让孩子陷入“快乐是有罪”的羞耻里。


就还打着“我还不是为你好”的旗号。


他们不知道的是:


肯定和快乐不会让孩子骄傲,只会让孩子在正向体验里,变得勇敢且自信。


  • 而打压和羞耻,才会让孩子陷入内耗和恐慌,在“我不敢,我不能”“我不配”的负面认知中,变得畏手畏脚,自卑自轻。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

最糟糕的家长,不是钱少,而是心穷。

心穷的家长,会通过破坏幸福的方式,人为切断流向孩子的快乐,一次次把孩子推向“我不够好”的低配感中。


而心富的父母,哪怕没有太多钱,也没有什么文化,但会在能量流动中,让孩子拥抱“我很好”配得感。


是用羞辱打压的方式,让孩子陷入“死能量”,还是用鼓励赋能的方式,让孩子陷入“活能量”,是考量为人父母,合格与否的标尺。


除此之外,我还想和朋友们探讨的是——



3


分别的二元,

赤子的全然。


为什么我们很多大人,总是理所当然地伤害孩子而不自知?


就像那个山东爸爸,看到儿子获奖,脱口而出的不是“孩子,你真棒”,而是“这奖状含金量不高”?


答案是:


大人们的分别心太重,功利心太甚。


山东那个爸爸认为,既然班里很多孩子都拿到了奖状,那这奖状就是低贱的。


低贱的,又有什么好高兴的?


只有拿到班级第一、年级第一或全市第一的独一无二的奖状,才是含金量高的,才是值得庆贺的。


当爸爸说出“含金量不高”时,他压根儿就没去看自己孩子站在一堆孩子中间露出的明媚笑容。


他陷入了“第一的才是最好”的功利思维和面子考评里。


哪怕他自己小时候,也没有考过班级第一。


这,才是这件事中细思极恐的一点:


唯有第一,才是最好的;与大多数人为伍,就是可耻的。


这种分“高低贵贱好坏”的二元对立,以及由此带来的攀比和焦虑,才是当下教育的万恶之源:

第一名才是好,第10名就是差;


学习好才是好,劳动好就是坏;


考上名校就是好,考上技校就是丢人;


光宗耀祖就是好,平平凡凡就是没出息……


从家长、学校到社会的二元对立,正在逼疯我们的孩子。


而我们的孩子,尤其是6岁之前的幼童,是压根儿没有分别心的。


不信你去观察幼童,他们都是浑然一体的,纯净明亮的,不会功利化待人的。


他们不管是遇见月薪3000的保安,还是遇见开着300万豪车的亲戚,都是露出同样的笑容,都会甜甜叫一声“叔叔”或“伯伯”。


你带他们去吃豪华大餐,还是给他们煮碗方便面,他们都吃得满嘴流油。


你是月薪5000的牛马,还是月薪50万的老板,他们都会开心地搂着你的脖子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这,就是赤子之心:

赤,就是红。


赤子之心,就是像全身通红的软糯幼童一样的明亮之心。


是对天地万物毫无分别的慈悲之心。


那我们的孩子,是怎么一步步弄丢赤子之心,陷入二元对立,渐渐变得面目全非的呢?


答案是:

上学后。


尤其是进入教育竞赛后。


被二元对立的大人们比较来比较去后。


在犯了错和做的不够好被大人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后。


或者说明明很努力,拿到自己拼尽全力得来的荣耀,却被大人嘲笑“含金量不够”后。


简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