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出版发行的中国眼镜行业唯一专业权威媒体,向您及时、权威发布眼镜行业海量资讯和深度报道 主管: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主办:国家轻工业眼镜信息中心、中国眼镜协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ython爱好者社区  ·  爬虫行情变了,差别真的挺大。。。 ·  16 小时前  
Python中文社区  ·  三年稳赚40倍!用布林带挤压策略跑赢特斯拉 ·  昨天  
Python开发者  ·  上万点赞!使用 Cursor AI 编程的 ... ·  2 天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付费上班终于成为了现实。 ·  2 天前  
Python爱好者社区  ·  吴恩达,yyds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大咖课堂 | 梅颖谈角膜塑形镜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上篇)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 公众号  ·  · 2019-03-13 18:08

正文


文:梅颖

编辑:高玉冰

排版:陈东


本文围绕角膜塑形镜的材料设计,对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作了系统介绍。经作者授权同意,本文自“梅医生的视光工作室”转载刊发。

作者介绍

梅颖,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美视美景眼科中心业务院长,副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早稻田眼镜职业培训学校名誉校长。国际角膜塑形学会资深会员(FIAO)、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资深(SIAOA)会员、美国视觉训练和发展学会(COVD)会员。眼视光英才计划“明日之星”成员。


角膜塑形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记载中古人睡眠时用沙袋压在眼睛上以获得视力的提高,虽然无法考证,但这个传说却说明了角膜塑形的基本原理——压平角膜、改变角膜曲率而减少近视。


最近有一些机构,给孩子做“压石治疗近视”(图1),其实本质上就是压平角膜,使角膜曲率平坦化而减少近视。当然我们绝对不建议这种“压石治疗”,因为不但效率非常低,而且长期压迫眼球很有很多未知的风险(比如高眼压造成视神经损害)。


压石治疗近视


第一个角膜塑形的研究在1950年代开始,但在1962年的国际角膜塑形会议上才正式启用角膜塑形(orthokeratology,简写为ortho-k,或OK镜),因此角膜塑形镜也叫OK镜。


1962年第一次国际角膜塑形会议


镜片设计的进步


01

二弧区段设计

最早的视光医师使用硬性角膜接触镜(RGP)来塑形。患者戴上比角膜平坦的硬性隐性眼镜一定时间后,与之接触的角膜会逐渐被硬质的镜片“压”得平坦化,角膜曲率被改变,这就产生塑形作用,降低了近视。但这种设计只能降低近视1.00D,而且塑形效率低、镜片定位差、不稳定、容易偏位、配戴者异物感强烈。

二弧段设计的镜片塑形作用慢、效率低、效果差


02

三弧区段设计

1989年的一个研究发现,为了提高镜片在角膜上的稳定性,改善定位,人们引入了反转弧(RC)形成三弧区设计的塑形镜,却意外发现这样的设计大幅提高了近视降度。



早期的三弧设计塑形镜基弧区直径(BOZD)固定为6.00mm,RC比BC陡峭3.00D,采用非球面边弧设计,总直径9.60mm。在之后的设计中,BOZD、RC、BC可调整,但还是无法预测塑形效果。而且,还需要额外定制两副分别比BC平0.5D和1.0D的镜片,加强塑形效果。相当于患者至少要连续配戴3副镜片,直至观察到角膜无法再平坦化。当需要加直径时,这些弧段参数也要随之变化,是很不容易配适的。


03

四弧区段设计

如果在RC外再增加一段与角膜平行的配适弧(AC)就形成了四弧区设计的角膜塑形镜。



这种设计能获得更好的密闭效果,定位更稳定,近视降度更大。同时,随着高透气性材料的出现和角膜地形图的普及,四弧段设计的角膜塑形镜能在戴镜2个月内实现-5.00D的近视降度,被称为“加速塑形镜”(accelerated ortho-k)。


配适弧(AC)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由2段不同曲率的弧段组成,RC也可以分为2弧段,这就形成了今天的多弧角膜塑形镜。虽然设计上有多个弧段,但弧区还是只有4个:基弧、反转弧、配适弧、边弧。


04

CRT设计

CRT 的设计理念是“proximitycontrol”,意为“邻近分区控制”,指塑形镜片相邻的三个分区是独立、参数无联动组成的,分别是BC(base curve))基弧、RZD(return zone depth)反转区深度和LZA(landing zone angle)着陆角。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把配适弧(AC)的“圆弧”变为“直线”。


CRT设计


角膜塑形控制近视进展的原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