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博圈
文物博物馆行业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睡前消息编辑部  ·  【产经破壁机058】极越百度吉利,三个和尚没水吃 ·  昨天  
有车以后  ·  挑战极寒之境,红旗天工08对决德系豪华SUV ·  2 天前  
汽车之家  ·  冬季续航之王?小米SU7又立功了! ·  2 天前  
DoMarketing-营销智库  ·  新时代车企营销怎么做?让懂车的年轻人来说了算!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博圈

李群调研|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青海考古新发再

文博圈  · 公众号  ·  · 2024-02-27 07:30

正文


  2024年2月27日 


【综合】

■   李群调研甘肃文物工作

■   两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征集推介工作的通知

■   甘肃出台措施大力支持敦煌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


【博物馆】

■   春节至元宵节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众达881.7万人次

■   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焕新迎客


【考古】

■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发现目前陵园规模最大墓葬

■   重庆武隆区小农场冶铁遗址发掘收获




李群调研甘肃文物工作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甘肃调研文物工作,出席甘肃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省长任振鹤会见李群,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一同调研。


调研麦积山石窟日常监测管理情况


李群先后考察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天水市博物馆、胡氏古民居建筑、天水工业博物馆等地,深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石窟寺和文物建筑保护、博物馆改革发展、工业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看望慰问一线文物工作者。


李群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政策和体制机制,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要加大石窟寺雕塑壁画保护、考古综合研究、安全监测防护等力度,合理核定游客承载量,科学安排参观线路,更好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要深化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改革发展,强化文物内涵阐释和价值传承,提高展示传播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加强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深化文物数字化保护示范研究。要积极探索工业遗产等保护传承路径,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形成“大保护”格局。要进一步提升文物安全意识,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实现文化遗产永续保护传承。要持续加强文博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


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天水市有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国家文物局)


两部门关于开展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征集推介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网信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物局、网信办,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所属博物馆: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发挥历史文化培根铸魂功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更好发挥文物展览作用,现就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征集推介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全面发挥博物馆在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阵地作用,让公众更好认识、了解、感悟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厚植家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导公众更好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二、申报范围


(一)申报单位:申报单位应为在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博物馆或相关文博机构。


(二)展览项目:申报展览为2024年度正式开展的原创性主题展览(不含2023年开展,延续至2024年的展览)。一项陈列展览只能参加一届次推介活动。经重大调整的常设展览可按照重新改陈开展的年度申报,需对改陈情况作出说明,同时报送改陈前后的展览大纲。


三、展览要求


(一)紧扣项目主题。聚焦“博物馆里读中国”这一主题,围绕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充分挖掘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发挥文物展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殊作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二)突出原创能力。立足馆藏文物资源,注重藏品内涵的研究阐释,吸收相关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积极策划实施学术性、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兼具的原创文物展览。展览组织和策展机制健全,内容严谨,形式新颖。鼓励通过联展、巡展等方式,促进馆际资源整合与交流协作,实现协同发展。


(三)彰显教育功能。注重展览配套学术活动与教育项目的策划实施,尤其是结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和需求,将学术活动、教育项目、研学实践与陈列展览有机结合、整体谋划,提升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增强教育项目的针对性、趣味性。


(四)注重传播效应。鼓励通过公开征集选题、文创授权开发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展览策划与配套活动组织实施,推动共建共享,引领社会风尚。结合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做好线下展览、研学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和线上展示设计,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展示传播体系,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四、申报程序


(一)申报单位填写《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申报书》(见附件),与附件材料一并提交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每单位申报项目不超过1项。


(二)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会同省级网信办,对申报材料进行要件和内容审核,并严格按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组织专家审查,把好意识形态关。省级文物行政部门集中汇总拟推荐的展览项目报送至推介活动办公室(设在中国文物报社),每省推荐项目不超过6项。


(三)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军队系统所属博物馆等单位可将申报材料直接报送至推介活动办公室,每馆限报1个项目,不占用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项目指标。


(四)申报材料寄达截止日期为2024年3月15日(以邮戳为准)。


五、工作要求


(一)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对入选的项目开展集中宣传推介,于2024年5月18日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公布推介结果,并分阶段对入围推介的展览项目进行专题、专栏和持续推送。各省、各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在重要档期和节假日进行宣传推广。


(二)各申报单位应做好展览项目文字、海报、照片、短视频等宣传资料的准备和收集整理,及时提供给推介活动办公室。


(三)为确保展览举办实效,主办单位将于年底开展当年度推介项目的总结,并为纳入推介的项目颁发证书。展览未于当年举办的,推介项目所在单位将被取消次年申报资格。


六、联系方式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博物馆处

蒋凯宁 010-56792231


推介活动办公室

何薇 010-84078838-8011,

18810817088

邮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中国文物报社总编室

邮政编码:100007


特此通知


甘肃出台措施大力支持敦煌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重要讲话精神,强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的人才支撑,2月21日,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敦煌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制定出台15条“硬核”措施大力支持敦煌研究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措施》提出,要精准育才,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对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期间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宣部国家文化英才(青年文化英才)和甘肃省优秀专家的人才,经敦煌研究院党委研究,分别一次性给予最高200万元、最高100万元的科研项目专项资助。实施“莫高学者”培育计划,对遴选的“莫高学者”,以3年为周期,每年给予10万元的项目资金扶持。支持敦煌研究院与国内部分高校联合培养敦煌学研究和文物保护领域博士硕士。要真心留才,落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实行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和返聘制度;畅通高技能人才入编通道;建设保障性人才公寓;细化绩效工资发放等级和档次,绩效收入向业务骨干、野外偏远一线岗位等人才倾斜。


《措施》明确,要大力聚才,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培养人才,支持敦煌研究院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省级财政按照平台新增投入的15%给予一次性资助,并设置开放课题,吸引不同领域的应用型、科研型高水平人才开展跨学科研究。实施重大项目奖励,给予科研贡献奖励。要广泛引才,紧紧围绕“典范”“高地”建设引进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分别给予不低于5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提供120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落实最高40万元的安家补贴,提供5年过渡期人才公寓等;引进人才子女可就近就便入学,夫妻“两地分居”的,协调解决配偶随调就业问题。(甘肃日报)




春节至元宵节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众达881.7万人次


文润新春,踏春寻古,2024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地处乡村和都市中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年味浓、烟火盛,更有红红火火的文化味道,吸引大批游客走进遗址,领略历史,感受新春氛围。


根据各地初步统计汇总,2月10日至24日,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观众达881.7万人次(2023年春节黄金周7天36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待观众389.46万人次)。其中,圆明园、御窑厂、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秦始皇陵、大明宫、汉长安城未央宫7家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


据悉,2024年新春,国家文物局指导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融合多方资源,积极开展考古教育、展览展陈、社教惠演、文化市集等系列主题活动240余个,更好满足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李元梅


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2月26日上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战营共同击响龙纹石磬,宣布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中国日报网)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焕新迎客


龙年新春,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完成基本陈列数字化提升后,以全新姿态开门迎客,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动态投影、互动地图、电子沙盘、文物魔屏等数字化展陈方式,让游客穿越到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的生活场景中,感受饭稻羮鱼的远古江南风情。(人民日报)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发现目前陵园规模最大墓葬


从热水联合考古队了解到,2023年热水联合考古队对热水墓群北一区M37号(俗称“羊圈墓”)进行精细化考古发掘,经发掘确认,“羊圈墓”地上陵园形制和2018血渭一号墓相似,“羊圈墓”规模更大,是目前发现的热水墓群内陵园规模最大的墓葬。


这是都兰热水墓群北区的部分发掘区域。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考古发现表明,2018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


考古专家认为,通过这次新发现,可以推断“羊圈墓”是热水墓群乃至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布局最完整、结构最清晰的高等级陵园之一,并且是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


“羊圈墓”的发掘,是继2018血渭一号墓(新编号为DRXNIM25)抢救性发掘完成后,根据热水墓群中长期的考古工作计划开展的主动发掘项目。“2023年的工作重点是发掘‘羊圈墓’的地上陵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建华介绍,经过三个月的清理发掘,目前“羊圈墓”的地上陵园形制、规模和特点已基本清晰。


这是都兰热水墓群北一区M37号(“羊圈墓”)的祭祀建筑全景。


据介绍,“羊圈墓”的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达50米。在陵园的东南发现附属建筑,其性质可能为祭祀建筑。2018血渭一号墓的祭祀建筑位于东北角,“羊圈墓”的祭祀建筑位于东南角;2018血渭一号墓发现两座房址,“羊圈墓”发现三座房址,其中规模最大的房址在陵园东墙内侧,门朝东,开在陵园东墙上。


这是都兰热水墓群北一区M37号(“羊圈墓”)祭祀建筑的木质门构。


此外,考古队员在最大的房址发现方形砖砌祭台。专家表示,砖砌祭台属热水墓群中的首次发现,祭台中发现大量砖块。通过陵园及祭祀建筑的规模、数量等线索推测,这个墓葬的规格、墓主人的身份等级要高于2018血渭一号墓。


这是都兰热水墓群北一区M37号(“羊圈墓”)祭台的砌砖。


韩建华介绍,2023年热水墓群考古工作的亮点是在多学科合作基础上使用了激光雷达扫描、高精度DEM(数字高程模型)、三维扫描等新技术。“我们通过激光雷达,对热水墓群南北两岸无缝隙扫描,新发现了一些遗址和墓葬。”韩建华说,这项工作可以为下一步确定热水墓群的墓葬数量和保护范围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2021年4月,2018血渭一号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10月,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新华网)


重庆武隆区小农场冶铁遗址发掘收获


小农场冶铁遗址位于重庆市武隆区芙蓉街道石龙村,地处老盘河与乌江交汇的二级台地上,是近年来西南地区发掘的一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具有重要价值的明代冶铁遗址。2023年7月至11月,为配合重庆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对小农场冶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出包括炼炉、矿石加工焙烧区、炼渣堆积等重要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炼渣、矿石、石质鼓风构件等冶炼遗物。


小农场冶铁遗址周边环境

发掘区正射影像

  

炼炉,共发现6座,坐东朝西,利用山前缓坡修建而成,其炉体、金门、鼓风口等结构清晰、保存较好。根据炼炉形制大小,可分为两类:大型炼炉,发现5座,分别为L1、L2、L4、L5、L6;小型炼炉,发现1座,为L3。现以L2为例进行介绍:L2,位于发掘区北部,方向262°。炉体平面呈椭圆形,外径长2.7、宽2、残高1.77米;内径边长0.7、残高1.35米。炉壁厚约0.2米,炉底可见锈黄色炼渣。鼓风口有两个,长0.45、宽0.25米,内有带凹槽的半圆形石质鼓风构件,凹槽直径约0.1米。金门位于炉体西侧,与炉底相通,高约0.4米。金门向西延伸发现有黑灰色活动面,略向外倾斜。


L2全景

  

矿石加工焙烧区,位于发掘区东部,呈片状分布。其表面可见大量的木炭灰烬,烧结明显,夹杂有大量紫红色粉末,经检测为赤铁矿粉末,应为冶炼过程中的矿石加工环节:即在冶炼前先对开采铁矿石进行筛选或粉碎,以便得到颗粒均匀的冶炼原料。垫土堆积分层明显,总厚度约0.8米,其年代与炼炉使用年代基本一致,贯穿于明代不同阶段的生铁冶炼活动。


木炭

石灰

  

炼渣堆积区,位于发掘区西部。揭露部分长25.65、宽21.9米,堆积东薄西厚,最深处可达1.5米。从解剖情况看,炼渣堆积局部可划分为17层,多为炼渣与垫土层层叠压交织且不断垫平,应与炼炉长期频繁的冶炼活动有关。


炼渣

  

小农场冶铁遗址出土遗物众多,主要是与冶铁相关的炼渣、矿石、石质鼓风构件等冶炼遗物,同时还出土了较多的建筑构件和生活用瓷。建筑构件主要为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等。生活用瓷主要为南宋、明清时期常见的黑釉、白釉、青花瓷片,还有少量的仿钧瓷、青白瓷片等,器型主要有碗、盏、盘、罐、器盖等。


磁铁矿

石质鼓风构件

青花瓷碗

  

按照“操作链”“产品运销”等生产组织概念,在遗址方圆四公里的范围内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发现矿洞19个,露天采矿点4个,最近的距遗址炼炉仅250米;发现生活居址1处,在遗址北部约90米,周围废弃堆积中可见大量的建筑构件,并出土有少量的宋明时期黑釉、白釉和青花瓷片。发现明清时期码头1处,在遗址东南约400米,通过对码头通往高处台地道路的解剖,发现有明清时期的台阶道路和包边墙体,在高处台地上也发现较多的明清瓷片。

  

小农场冶铁遗址是近年来手工业考古的重要发现,生铁冶炼区、矿石加工焙烧区、炼渣堆积区以及周边矿洞、露天采矿点、生活居址、码头的发现,为我们深入探讨小农场冶铁遗址生铁冶炼工艺、产业链条具有重要价值。

  

(一)此次清理的明代冶铁遗存,是目前重庆地区年代最早,西南地区同时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延续时间最长的冶铁遗存。系列样品的C14测年数据显示:L3年代最早,为明代早期;L1、L2、L4、L5为明代中期;L6年代较晚,为明代晚期。本次清理的6座炼炉,保存较好,炉体高度可达1.4-1.8米;炼炉西部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且部分深度超过1.5米炼渣堆积,在重庆地区乃至西南均非常少见。

  

(二)基本厘清了小农场冶铁遗址生铁冶炼工艺流程,为研究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生铁冶炼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该遗址明显可分为生铁冶炼区、炼渣堆积区和矿石加工焙烧区,各区域间紧密相连,共同构成明代的生铁冶炼活动。遗址内矿石、木炭、炼渣、炉壁、石灰等众多冶炼遗物的出土,为揭示小农场冶铁遗址冶炼活动的相关技术细节,探论地区冶铁技术面貌奠定了基础。此外,遗址内六座高炉清晰地反映冶炼过程所使用的鼓风与排渣设计,特别是在鼓风口原位出土的石构件,是全国首次发现在冶炼过程中对鼓风管进行保护的直接证据。

  

(三)遗址周边矿源、生活居址、码头的发现,对系统探明小农场冶铁遗址的冶炼生产工序,完善“采矿-冶炼-运销”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小农场冶铁遗址地处乌江和老盘河交汇处,不仅为生铁冶炼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为产品的输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在遗址东部的码头,沿用至今,是彭水与涪陵来往的重要枢纽,可通过乌江持续向周边地区提供制作铁器和钢材的原料。周边铁矿资源丰富,为长期冶炼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此外,生活居址的发现,或为窑工生活、休憩场所,也为长期的生铁冶炼提供了必要条件。(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高莉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文博圈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