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腾讯研究院  ·  腾讯研究院AI速递 20241226 ·  昨天  
新浪科技  ·  【#9省已补发社会保险补贴等1.9亿#】#审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虎嗅APP

一块钱你买不了吃亏,一块钱你买不了上当

虎嗅APP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8-29 21:51

正文


1
 
刷屏在这个时代是有原罪的,无论任何人、事、机构成为刷屏事件的主角时,第一时间最好抓紧考虑一下如何应对接踵而至的质疑。
 
今天刷屏的“腾讯公益‘小朋友’画廊”同样面临这个问题,1500万流水之后,质疑与指责如影随行。
 
质疑声中杀伤力最大的论据,莫过于2年前发表在知乎上的一篇《我反对所有将自闭症儿童的一切浪漫化理解的行为》,这篇文章引用了特教老师李老西2015年时在知乎一篇回答中的内容——
 
至于画作,那不是他们画的。他们的精细能力根本不足以完成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一般都是家长和老师代笔完成大部分,他们最后涂个一两下完事。其他手工作类也是一样,基本相当于用自闭症的名头给这个作品签个名罢了。

不难想象,在爱心爆屏之后,这个声音看起来何止尖锐,简直有点心灵硫酸的意思。
 
除了代笔质疑外,还有部分网友认为,这样选择性地展示,会加重外界对自闭症的误解——
 
高功能的自闭症只是自闭症患儿的少数,所谓的天才也只是少数,大多数真的是很难与人交流,也没有一技之长。如果全部称之为“天才”,那些低功能的孩子,就完全被忽视掉了。


 
2
 
于是我带着疑问采访到了本次刷屏事件背后的公益机构——“WABC无障碍艺途”的传播负责人吕涛。
 
吕涛认为,李老西的观点是片面的,WABC的学员在教学过程中会接受教师指导,但是作品都“100%由学员自己创作”,WABC及合作方最多也就是“给照片调调色”,并欢迎质疑者到WABC的上海总部现场观看学员作画。
 
我翻阅了李老西的知乎主页,发现他之前教的孩子大多年龄偏小(大多低于10岁,甚至有不少3-5岁幼儿),而本次刷屏H5的画作作者,年龄跨度为11-37岁,大多为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6位。所以李老西的观察可能是有年龄限制的,而WABC的“小朋友”多是行为单纯的少年或成年人。拿低年龄段的规律去套用高年龄段的现实,不一定适用。
 
在李老西的知乎回答下,也有不少人提出了相反的证据,列举身边见到的可以自主作画的自闭症儿童。

(腾讯官方公号文章截图)
 
至于“选择性展示”的问题,吕涛反问我,“如果不将这些拥有绘画能力的患者推上媒体,外界要怎样才能关注到自闭症群体呢?‘自闭症是天才’当然是错的,可是那些占多数的低水平患者要怎样才能被人关注到?”
 
3
 
其实关于本次刷屏的质疑林林总总,终究都能回归到李老西那句话上来——“我反对所有将自闭症儿童的一切浪漫化理解的行为”。
 
这句话是不严谨的,因为我们需要警惕或反对的应该是“错误的”理解,而不是“浪漫的”理解
 
认为自闭症儿童是绘画天才、内心丰富、感情细腻……这是“错误的”理解,因为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表明,至少三分之二的自闭症儿童都有智力缺陷。
 
但称呼自闭症儿童是另一个星球的孩子、地球上的星星、星儿……这是“浪漫的”理解,这无关正误。这和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管猫叫“主子”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人们对自闭症患者的画有更多的包容,为那些色彩线条奇特的画作而感动,这同样是“浪漫的”理解,是对弱者自力更生完善自我的认同。哪怕自私点,就为了彰显自己的爱心,也同样不是什么错误。
 
那些患者的人生以及家庭已然至此,还不能有点“浪漫的”理解了?或者反问一句,如果真的不搞“浪漫的”理解,没有H5没有刷屏,他们的处境就会更好吗?必须是严谨冷酷的理解,才能帮助到这个群体吗?
 
除了国家公权人员,我不认为有任何一个个体,必须被外界“非浪漫化”理解;除了基于错误事实或可能引发即时危险,我也不认为任何一个刷屏事件,必须要被反思和指责。
 
何况我们的情绪和认知本身就是廉价的,一块钱的价格非常合适。因为过了今天,那些“小朋友”依然还会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孤独作画。
  


2400万像素照片拍摄—4K超高清VR全景视频拍摄—4K全景直播功能—“子弹时间”电影效果功能—六轴防抖智能追踪—讲不完了啦.....


友邻Insta360找到主任,说有一个面向摄影摄像创作爱好者、媒体工作者、户外运动从业者、直播网红等霸屏友圈的创作神器,用完可以上天下海,基本功能大致如上。


我给了他们一个掌声鼓励,但我觉得它需要更多的掌声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