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政治选举前两个月进行说服性宣传毫无用处,但是有三个例外。
第一个是2008年的俄亥俄参议员大选,当时宣传机构告诉投票者,某位参与竞选的共和党人并不反对堕胎,据此赢得了更多选民的投票。这次成功并非偶然,在此之前,宣传机构早已花费巨大精力找寻潜在的投票者,并选择了一个比较讨巧的议题。
北卡参议员竞选也有相同情况,宣传机构根据预先调查,发现比起白人选民,黑人选民更反对HB2法案,以及黑人选民对“共和党候选人不支持跨性别依照自己的性别认定实用相应厕所”有较强的负面反馈,宣传机构进而把主要宣传目标转向黑人选民,提高了黑人选民对另一位候选人的支持率。
但是,以上两个案例的成功都难以复制。
要使得竞选宣传成功,首先需要参选者和某个争议较大的议题相关联,其次宣传机构能获取选民信息进行针对宣传
,但很多州都禁止公开选民信息,需要竞选团队投入大量资源去分类并找寻目标投票者。
第三个例外是俄亥俄州总统大选投票,竞选宣传在投票两月前起到了作用,背后原因可能是特朗普的竞选纲领中囊括了很多与党派意见相左的内容,而希拉里却意外地没有着重强调经济议题。但是宣传机构在宣传中纳入了经济议题,并及时调整了所针对的目标群体,从而产生了说服效果。
Kalla 和 Broockman承认了自身研究的局限性:他们没有大篇幅探讨电视和网络在竞选宣传中的影响,关于此类的研究比较缺乏,但这两者是目前竞选投资的重要部分。同时,这篇文章并未探讨候选人的其它竞选策略,以及候选人个人素质的作用,再者,研究者数据样本范围很小,而且作者设计的实验只专注研究了集中在2016年的一些选举以及大选。
因此研究者指出,此研究并非旨在否定所有的竞选策略,竞选人仍然可以改变他们的策略,用提高媒体覆盖率等手段以吸引选民。 并且研究只是再次证明了,为了获得更高的支持率,其它基本的竞选要素比竞选宣传更为重要。研究者驳斥了精英能轻易“操纵”大众选择的观点,
研究者建议在未来的竞选中,竞选宣传应该激起潜在支持者的兴趣,而非是去吸引不同党派的新支持者。
竞选宣传也并非一无是处, 它可以激起选民对选举的兴趣,并提高选民的投票意愿。并且,以上成功的两个例子表明,竞选宣传可能仍会产生作用,随着美国社会对特定议题的关注上升,比如LGBT和党派联合议题,宣传者仍然可以抓住特定话题,寻找潜在目标,提高候选人支持率。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