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算线上买个5、6百块的吹风机、支付页面却弹出“银行卡余额不足”的那一刻,贝果以为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了。
今年26岁的贝果是上海人,在本地做着月薪1万块的政府文员工作,这个薪资对于没有租房负担的她来说绰绰有余。她也一直秉持着及时行乐的态度,想买什么就买,从未关注过自己银行卡里的余额。
“应该还有个五、六千块钱啊”,她立即打开手机银行查看自己的账单,复盘了一圈才发现原来自己买了那么多180、190、280、290块钱的东西。一次花两三百,不觉得贵,但如果每天都买两三百呢?
贝果终于意识到自己花钱如流水,应该攒钱了。
这钱该从何攒起?社交网络上的一些攒钱博主的“现金攒钱法”,让她大开眼界:每个月都会把钱取成现金,并把现金提前进行分配,如饮食开销、生活开销、出行开销等,且在支出时,保证每个领域的现金开销都在额度范围内。一个月下来,这些博主不仅能保证家里的日常生活水平,还能攒下额外的钱财。
其中一位博主还推荐了个纪录片,叫《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提到人们的线上消费,是没有痛感的。“当时那个数字出去的时候是没有痛感的……但花现金就很直观,你钱包里有一沓现金,每天把钱掏出来的时候,看见它变薄了,你是有感觉的。”贝果说。
确实,移动支付弱化了消费行为的心理痛感,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交易金额和购买频率。在SSRN刊登的《移动支付渠道对消费者消费的影响(The Impact of Mobile Payment Channel on Consumer Consumption)》一文中,作者这样指出。
贝果决定拣回这个已经被大家鄙夷甚至抛弃的交易方式——花现金。
从去年10月起,贝果每天都要带着钱包出门。钱包的夹层里,放着她一周的饮食费和生活费。每次出去逛便利店、买菜的时候,贝果再也不会拿出自己的手机,而是在店家抬起胳膊准备扫描付款码的注视下,掏出钱包现金支付。
两个活页本子,则是她储存现金的关键工具——每个月发了工资,按照消费场景,贝果都会提前把这些钱分为日常开销与存储开销(即当下不会花但需要存起来将来花的钱,比如旅游、美容的钱),分别放到这两个本子的活页文件袋中。这是当下用现金消费的一种常见方法,能帮助她更好的限制自己在每个领域的开销。
对于贝果来说,花一次就薄一些的钱包,与现金上直观的数字,让她在消费时更加理性了;银行卡里的“0余额”,让她再也没有在直播间看到那些只售9.9元的可爱小玩意,就花钱如流水了;像快闪店、买手店这些需要出示付款码才能买单的场所,也成功帮助她抵挡了消费的诱惑。每个月下来,贝果最少能攒下小几千块钱。
贝果的选择并不是少数。“后浪研究所”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像贝果一样开始用起了现金,并且初衷也与她一致——攒钱。
现金消费真能改变消费惯性、降低消费欲望么?现金消费后,她们攒钱的战绩如何?
详情欢迎进入“后浪研究所”公众号阅读全文——
阅读
“现金”
全文
,
点击下方名片,进入后浪研究所,
回复
“现金”
查看全文;
关于年轻人的议题,你还能在
后浪研究所
看到更多细分的讨论。
这里有一系列建立在年轻人真实回答基础上的数据向栏目,展示年轻人的新动向趋势。
在未来,男生偏爱“开放式关系”,女生更想要“无性恋爱”。
一半男生分手后不删前任微信,但一半女生拒绝分手后做朋友。
3成00后男生想和姐姐谈恋爱,男生比女生更爱姐弟恋。
查看
恋爱系列白皮书
,持续follow现代人的最新生活方式。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文章
后浪研究所
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为数不多我们坚持打开的公众号。
他们会持续产出有趣有料的原创内容,数据栏目、新职业挖掘、青年生活观察,告诉我们,年轻人还在关注着这些……
你住过青旅吗?
一群涌入大城市找工作的年轻人,瞄上了
70元一晚的青旅
。
这里究竟是求职年轻人抱团取暖的桃花源,
还是拼命想逃离却无奈蜗居的牢笼?
葛慧21岁,没工作,手头紧,成为了
青旅“钉子户”。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文章
你听说过
「假装上班」
的
全职妈妈
吗?
jenny36岁,儿子不到2岁半,还是典型的高敏度小孩。
当孩子、丈夫、父母侵蚀掉全部的生活时,
她开始蓄谋已久的出逃,
筹备了一场逃离家庭、逃离孩子的“假装上班”计划。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文章
你有想过离职去
摆摊
吗?
没有kpi、没有繁琐的规章制度,不必24小时随时待命。
29岁的西西从互联网大厂裸辞,
解锁天桥冰箱贴摊主新身份,开启了一场全新的摆摊之旅。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