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互联网仲裁时代,我们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最热心的永远是网友,到底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路人不上网?
2011年,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过,7分钟内有18名路人走过但都视而不见,一条稚嫩的生命就这样离开尘世;2017年,驻马店一女子因为车辆逃逸和无人施救导致二次碾压致死,很多网友指责是当时的路人让她变成了倒在斑马线上的“隐形人”。
6年时间过去,“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这一说法好像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不仅适用于国内,还能推导到全世界——
参与救援的总人数为7人。其中,一名叫莫里茨·韦恩(Moritz Wane)的德国登山者描述,他登顶时,听到巴基斯坦人在苦苦挣扎并求救:“我有家庭有孩子,我需要氧气。”
莫里茨返程后展开救援,他称,有超过150人经过两名遇险者身边却无动于衷。在接受视频采访时表示,他对人性的冷漠感到失望,对某些公司的虚伪感到愤怒。
……然而,登山者在8千米海拔的险恶环境下对其他人进行救援,意味着自己也将陷入同样凶险的境地,珠峰之上见死不救,常常让一些登山者遭受指责。(via.红星新闻)
另一方面,冷漠的路人也不专指“路过求助者的人”,还有每天路过我们生命的其他人。
可能是拒绝给孕妇让座的壮汉、偷父亲救命钱去见网友的孩子、甚至曝光被性侵女孩照片的同学……这样的人一多,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一出现类似的新闻,就会有人感叹:这个社会为何如此病态?人怎么可以这么不善良?
虽然在小编看来,这些新闻都太极端了,主要问题仍然在于当事人这一个个体,不能简单地把全社会拉下水,但没有人能拍着胸脯保证,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像键盘侠(此处为褒义)那样热心肠。
一个普世的观察结论应该是:
当下社会虽然称不上病态or冷漠,但每个人总归是下意识明哲保身的,信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很典型的现象就是多元无知效应——遇到事儿了如果有其他人在场,自己就不会主动伸出援手。
至于原因,十个指头都数不完:自认个人力量太弱帮不上忙、骗子和碰瓷的太多不好分辨、管闲事容易惹来一身腥……你应该遇到过这种情况,好心帮助了别人,结果对方全程没有表示任何感谢,还扔下一句埋怨,所以越来越不爱助人为乐。
不仅在受助者这儿落不着好,吃瓜群众还总喜欢嚼舌根。比如名人给灾区捐钱,捐快了有人说“就你能”,捐慢了有人说被逼无奈才捐的,捐多了有人说炒作,捐少了有人说抠门,偷偷地捐别人不知道会挨骂,大张旗鼓地捐又会被群嘲。
或许这只是极少数人在鸡蛋里挑骨头,但是对于那些真心行善的人来说,每一句讽刺都是一把尖刀,刺得人心口痛。
于是,吃过苦头的好心人们也不敢随便做好事了,就连跟服务员道谢被旁人夸善良时,也会像说错了话的孩子一样涨红了脸。
“君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要与人为善,要择善而行,耳濡目染间,善良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主意识。但事实上,受助者人品的未知性+围观者效应,大大地降低了“行善”一词的出场率。
之前听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刚上大二的她跟学长去公园玩,因为看天气预报说要下雨,两人都带了伞,走到一条全是露天小摊的美食街时果然下起了暴雨。人群以最快的速度散开,他们俩也躲到了路边的屋檐下,但她注意到,空旷的路中间还有一个断了腿的乞丐来不及撤退。
暴雨重重地打在他身上,他一手护住讨钱的碗,一手努力地支撑着身体往对面爬。朋友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打开伞,可是要冲出去的时候发现两边屋檐下的人都没有动作,表情平静地看着雨中的乞丐。那一瞬间她犹豫了。
小心翼翼地询问身边的学长:要不要过去给他打一下伞?
学长打量了一下周围的人们:不用了吧,大家都没去,他一会儿就爬到了。
于是她退了回来,收了伞,默默地低下头。浑身湿透的乞丐的确很快就爬到了对面的屋檐下,雨也很快就停了,但她觉着心里某块地方被淋湿了。
当晚,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闭眼,脑海里就浮现出乞丐在雨中用手走路、周围的人在屋檐下一脸漠然的场景。她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反省:为什么我不去给他打伞,为什么在最后一刻犹豫了?
答案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没去,因为她不想做出跟大家不一样的举动,因为她太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因为她怕别人觉得她“装”。因为她还不够勇敢。
说起这事儿的由头是她死在萌芽状态的初恋,她本来打算在那次约会后答应学长的追求,但不知道为什么,从公园回来后她跟学长聊天时怎么都提不起兴致,这段关系也只能无疾而终。
比起对学长心态转变的不解,她更疑惑的是:以前做好事儿都很随性、很快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行善也变得如此沉重了?是不是她不再善良了?
我想了想,告诉她,不是她不善良,这世上本来就是心善的人多,行善的人少,以前不觉得行善难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现在呢,历尽千帆,终于发现行善的风险太不可控。
说白了,敢于为自己善心买单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之所以对好人好事报以高度赞赏,也是这个道理。
的确,善良是人的本能,但丑恶、自私、狭隘这些负面因子也是人的本能。一个理性的成年人应该认识到人性之复杂,里头有着无法剔除的善与恶,两者共存一体又互相对抗,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这样看来,能够抵抗住内外的压力、一心一意择善而行的人,真的非常可贵。
大事件里的“热血英雄”该被万众瞩目,平凡生活中的“无名英雄”也值得我们关注,像是危急时刻,徒手接住坠楼小孩的“托举哥”——
看到陌生的轮椅乘客进地铁,自然地伸出一手一脚固定住轮椅的正能量少年——
又或是驾车3000公里、穿越4个省市区、经过36个小时星夜兼程,送弥留患者落叶归根的专车司机——
这位来自重庆的司机师傅叫周旭,他的故事可能不像前面两位那样轰动过整个互联网,但所有听过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善意,和他对生命的那份敬畏之心。
去年8月2日,周旭接到了一个从医院到火车站的单子,病人是下单乘客李女士的丈夫,前段时间在乌鲁木齐的医院确诊肺部下方的腺体癌症晚期,治愈希望渺茫,辗转到重庆求医。但这边的诊断结果同样不乐观:无力回天,可能只有四五十个小时的生命。
知道这些后,周旭心情沉重,忙前忙后帮着病人办理出院手续,随后载着李女士一家开往火车站。期间,周旭帮着拿行李,联系车站走绿色通道,还想办法给病人租到一个轮椅,李女士一家看在眼里,非常感激。
送完这一单,周旭很快就收车回家了。下午五点多,在家休息的他再次接到李女士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十分焦急:周师傅,您能不能送我们回乌鲁木齐?
原来高危状态的病人实在不宜搭乘火车,在重庆没有其他亲朋的李女士这才拨通了周旭的电话。“情况紧急,只要能回乌市,多少钱您看着要。”
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庆人,周旭讲义气、爱帮人,稍加思索就答应了李女士的请求。考虑到路程太远,他还叫上了自己的朋友小王师傅,去医院买了氧气袋后,一行人匆匆踏上了一路向西的旅程。
当晚,一辆打着双闪的商务车飞奔在兰海高速上,驾驶座的周旭揉了揉眼睛,踩着油门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知道自己车速的快慢,直接关系到病人能否落叶归根,而为了保证安全,他和朋友大概一个小时就轮换一次,在不超速的情况下,用最快的速度与死神赛跑。
8月4日傍晚,周旭在乌鲁木齐市郊的收费站跟病人的其他家属碰了头,病人被在此等候的救护车安全转移到医院。家属们围过来表示感谢,病人的一个小外甥甚至当场跪下,让周旭觉得很难为情。为了不耽搁他们照顾病人,周旭和朋友立马调头回了重庆,接着跑下一个3000公里。
8月5日,回到乌鲁木齐的第二天,李女士的丈夫安详离世。
李女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丈夫身患重病让她和家人都遭受沉重打击,但重庆好司机周旭却用爱心之举给了他们安慰。她还表示,“如果没有好心的周师傅,我丈夫可能都见不到故乡最后一眼了。我一定还要再去重庆,当面向他深深鞠上一躬。”(via.重庆商报)
周旭的公司专门给他拍了个视频,取名为“这是一个与生命赛跑的特殊订单”,感觉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说起来,周旭从事的网约车行业是现代“共享精神”的典型代表,他所在的滴滴出行在此之外,还想多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感,传递一种更有益的精神价值——择善而行。
周旭是1750万名滴滴司机的一份子,实际上,他这样的英雄事迹在同行者中也是不胜枚举:有人协助警方破获涉毒案;有人机智解救被拐女童;有人还因为出手救助险遭车祸的孩子受伤……
每个司机都自律而温暖地传播着“让出行更加美好”的企业理念,在每一段行程中为每一位乘客尽心尽力。
每天的新闻都在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坏人,但滴滴出行想借这个机会告诉你,世上还有很多好人。
滴滴司机们奉行的价值观,同样适用于我们每一个凡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和后路;付出善意的同时,也可以接受别人的善意。
共勉。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双宋恋情 | 饭局戏精 | 奇葩专利 | 杭州惨案
自助回忆 | 性侵反转 | 走心抗日 | 气人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