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最近,一篇与青蒿素有关的纪念文章让那段历史再次进入人们视野。1977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今年是这篇论文发表的第四十个年头,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通报》主编高褔日前撰写发表了一篇题为《写在青蒿素论文发表40周年》的文章以资纪念。
纪念的同时,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把我们自己的期刊做大做强。“当前,已经到了用我们自己的科技期刊引导我国研究方向的时候,我们期待更多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能够发表在《科学通报》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学术期刊上。”
近年来,中国自然科学各个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总被引用篇次和高被引论文的数量接连不断屡创新高。但是,这其中大部分高被引论文却都是在海外科技期刊上发表的,鲜有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刊载。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与国外知名科技期刊相比,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无论从质量方面还是影响力方面确实还存在很大差距;二是由于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导向存在一些偏颇,使得大家对SCI收录期刊过度膜拜。但无论哪种原因,背后隐藏的一个重要病灶还是我们的科研人员缺乏科技文化自信。
首先,认为“只有在国外知名SCI科技期刊上发表的科研成果才是高水平的成果”,说到底这其实是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还不够自信。
在当前评价体系下,刊物级别和刊物的影响因子多少的确比较重要,但这些只是参考数据,并不应当被过分看重,更不应当被认为是衡量科研成就的唯一标准。
回到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当时《科学通报》并没有进入到SCI,但其学术成果还是为国际学术界所看到和承认。由此可见,同行评价还是主要以工作本身的贡献来衡量的,真正好的科研成果是不会被轻易埋没的。
还有就是,认为“国内期刊就是不行,就是办不好,也肯定发表不了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这是科研人员对我们的科技期刊不够有信心。
事实上,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当前看,国内还是有不少高质量的科技期刊和好的办刊经验。
高褔在文章中也举例说,除了青蒿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杂交水稻育种、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都是首先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些都有力证明了国内期刊一样可以发表领先世界、甚至是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科研成果。
所以,我们的科研人员没必要妄自菲薄,反而更应该坚定信心去支持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让更多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们的期刊上发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我们掌握国际科技创新的话语权。
当然,国内科技期刊也得苦练“内功”、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要给予政策支持,加快推动现有科技评价体制的改革。
相关阅读:
从《科学通报》论文到诺贝尔奖
——写在青蒿素论文发表40 周年
来源:科学通报,作者:高福
1977 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几家单位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在《科学通报》第 22 卷第 3 期首次发表了有关青蒿素化学结构及相对构型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在当年我国没有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情况下,抢在外国人前面发表了第一篇论文,表明青蒿素是中国人的发现。2015 年,因为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的历史性发现,屠呦呦研究员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中国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在颁奖仪式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中,屠先生专门提到当年在《科学通报》发表的这篇论文。
2017 年是青蒿素立体结构在《科学通报》发表40 周年,这篇论文在本刊的发表推动了青蒿素的开发推广、迅速应用和临床实践,拯救了全世界无数生命。为此,我们邀请中国中医研究院张伯礼院士组织专辑,并重新发表当年的研究文章,这也是我们期刊近年来推动的一件大事,以提升以《科学通报》为代表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2016 年是袁隆平先生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学通报》发表50 周年,当年的这篇论文,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序幕。除此之外,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等我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当年都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样一批世界领先的的原创性成果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既有当时的历史原因,也有力证明了中文期刊一样可以发表领先世界、甚至是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科研成果。
我们组织专辑,既是对青蒿素等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重要历史性贡献的中国科学家科研成果的纪念和回顾,更是要去学习和借鉴,要深入思考研究如何把我们自己的期刊发扬光大,如何重拾中国科技文化的自信。科技期刊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和学术思想的交流园地,更是引导科研方向的航标。改革开放近40 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已经从跟踪模仿到追跑,甚至部分领域已经是并跑、领跑,我们已经到了用我们自己的科技期刊引导我国科研方向的时候,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所说:“要把争夺国际科技创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主动性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期待更多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能够发表在《科学通报》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学术期刊上。本专辑中,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先生和美国比尔·盖茨先生专门撰写寄语,在此特别致谢。我们希望,《科学通报》既要展示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要做科学文化的价值传承,树立中国科学家勇攀高峰的创新自信,努力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精神和动力源泉,为人类科技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通报》主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
重振我国的科技自信正当其时
———专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
来源:文汇报,记者:郭超豪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创新成就,我国科学家在诸多基础研究领域已居世界领先地位。重振我国的科技自信,如今正当其时! 要重振我国的科技自信,一方面依赖于我们当代的科技进步,另一方面要吸取中国传统科技的优秀基因
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创造绵延不绝。然而,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却鲜有“大作”,以至于中国有“技”无“科”甚至没有科学这样的声音时有所闻。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他表示,要重振我国的科技自信,一方面依赖于我们当代的科技进步,另一方面要吸取中国传统科技的优秀基因。
中国古老发明曾推动世界变革
文汇报: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我国古代还有哪些科技成果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哪些发明不为人所知或尚未得到应有的赞誉?
王渝生: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著作《新工具》中,最早提到了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三大发明,并评论这些发明创造改变了人类社会,比任何大学、研究机构的发明都更伟大。1863年,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中说,火药将封建堡垒炸得粉碎,指南针使航海、建立殖民地成为可能,印刷术是传播新教和文化的基础。中国古老的三大发明,是当今新兴资产阶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推动世界变革的强有力杠杆。
由于造纸术与印刷术在传播文化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作用,近100年来,一些外国学者将其与三大发明相提并论,形成了如今的四大发明。其中包括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详细讲述了26项中国古代技术发明。此后,李约瑟的学生坦普尔写了一本 《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列出了中国古代的100项发明,让不少中国人都大开眼界。他指出,有些发明比四大发明更重要,如中国的“代名词”瓷器、丝绸。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主要的、有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大概有20项左右,除了四大发明,还有“新四大发明”———丝绸、瓷器、农业机械和金属冶铸,另外还有木结构建筑、造船航海、地理地质、中医中药等饱含先人智慧的科学发明,这些都应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华民族在农医天算方面积累了系统化知识
文汇报:有人说中国古代科技存在有“技”无“科”的现象,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这种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王渝生:中国古代科技有“技”无“科”,这一说法由来已久。“科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品,最早被国人称为“赛先生”。大约100年前,大批前往西方留学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受到西方科学的熏陶,认为中国的学问与西方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不外乎就是简单的计算;勾股定理,就是把这一块拼到那一块。而古希腊同时期的《几何原本》,是逻辑性的数学体系,有着严密的公理公式,有证明有推理,这才是科学。在上世纪30年代,国内学界曾有过一场大讨论,当时“中国没有科学”的观点甚至占了上风。
然而,在西方,科学是分成一个个学科的,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等,被认为最能代表科学的精密科学,主要是数学和天文学。而中国古代,恰恰有着发达的数学和天文学。祖冲之在公元5世纪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7位,1000多年后才被阿拉伯数学家超过,怎么能说中国没有数学、没有科学呢? 渐渐地,人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代除了四大发明这些技术,还至少有四门发达的科学体系———农医天算。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农业科学的总结;《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至今仍被奉为经典,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国内外更是家喻户晓。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毋庸置疑的科学,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近代科学建立起了庞大的分析型学科体系,重分析,轻综合;重结构,轻功能;长于线性研究,短于非线性研究;习惯于封闭系统研究,不善于开放系统研究。而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方式在当代和今后科技整体化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沉寂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造之巅
文汇报:如今提到我国的科技成就,更多提及的仍是古代的一些发明创造,现代有影响力的成就似乎不多,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前景如何?
王渝生:中华民族有5000年历史,但那些令我们自豪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500年前的。当世界从农业时代来到了更有创造力、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更大影响的工业时代,我们在科学技术上可以说几乎没有巅峰之作。究其原因,中国度过了2000多年超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近500年间,没有参与世界科学技术革命,被动地进入了工业时代。加上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学别人的科学体系,就愈发没有了曾经的科技自信。
但正所谓物极必反,度过了寒冬,中国科技的春天也就不远了。1978年10月,我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上第一堂数学课时,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文俊院士说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和以《几何原本》 为代表的古希腊数学,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西方交相辉映。过去很长时间是西方数学占了上风,以至于现代人提到数学,言必称希腊———欧几里德、阿基米德;言必称欧洲———牛顿、莱布尼兹。但我认为,电子计算机出现后的今天,计算机的原理和中国传统数学算法化、程序化的思想不谋而合。21世纪后,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算法化、程序化、机械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凌驾于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公理化、演绎化、逻辑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上,几乎将成定局。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创新成就,如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提取青蒿素、杂交水稻、“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等,我国科学家在诸多基础研究领域已居世界领先地位。去年我国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时,美国《华尔街日报》大篇幅报道的标题是“沉寂千年,中国誓回发明创造之巅”。我想,重振我国的科技自信,如今正当其时!
原载于《文汇报》,原题为《重振我国的科技自信正当其时》(2017年02月17日5版)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
“远望智库”聚焦前沿科技领域,着眼科技未来发展,围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安全、知识产权等主题,开展情报挖掘、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论证、评估评价、项目筛选,以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管理决策、产业规划、企业发展、机构投资提供情报、咨询、培训等服务,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