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1月17日,
“相信奋斗的力量:AI与未来产业融合创新”北京大学青年校友创新创业高峰论坛暨第七届北京大学校友青年CEO俱乐部年会
于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群英厅隆重举行。近四百名校友齐聚一堂,汇报创业成果,分享创业故事,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布北大校友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榜单,点燃
创业激情,共赴辉煌未来
。本届年会由
北京大学校友会
主办,
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
协办,
北京大学校友青年CEO俱乐部、未名科创
联合承办,
创客总部、创业公社、凡卓集团、烯牛数据、阿里云、蔚来、趣听喜剧、
学策科技、火星人俱乐部、
慧良(集团)有限公司、西云算力
等大力支持
。
北京大学校友青年CEO俱乐部副理事长、
学策科技CEO张金荣
发表了题为
《教育的不确定性与期望
》
的主题演讲,张金荣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探讨了教育中的不确定性、家长和学生的期望管理,以及如何理性看待教育投资。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内容有删减,已经本人确认。
一、教育的本质:投资还是消费?
张金荣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教育到底是投资还是消费?他说:“我们给孩子花钱上学,这算不算投资?”教育对孩子来说既是消费也是长期投资。家长为孩子支付学费,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的学习需求,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但是,教育的结果往往难以预测,受很多因素影响。
他用了一个投资的例子来解释这个观点:假设你有两个投资方案,一个是60%的概率赚800万,但有40%的概率亏200万;另一个是20%的概率赚2400万,但有80%的概率亏100万。教育投资也像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家长们需要在不同的教育路径中做出选择。
二、教育的不确定性与期望效用
张金荣提到物理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说:“就像我们无法完全预知未来一样,教育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通常基于对未来的一种预判,但这并不总是准确的。
他还引用了经济学中的期望效用理论,解释道:“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决策者从各种可能的结果中获得的效用是加权平均值。”这意味着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教育路径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及其概率,而不是只追求理想的结果。
三、教育投资的现实挑战
张金荣用数据展示了当前教育投资的现实挑战。他指出,2024年全国“985”高校的平均录取率仅为1.59%,而“211”高校的平均录取率为5.01%。在北京,这些数字虽然略高,但依然很低。即使家长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进入顶尖高校的概率仍然不高。
他进一步分析了北京部分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例如,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在北京的普通批录取分数线为651分,排名占比仅为5.46%;中央民族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为620分,排名占比为13.13%;北京工业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为585分,排名占比为24.33%。成绩优异的学生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四、教育政策与人才培养
张金荣强调,教育政策的变化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北京市在教育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3”项目和“0.5+3”直升项目,旨在缓解中考压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他还介绍了北京一些龙头学校的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比如人大附中的“科学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项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物理卓越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课程”、清华附中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这些项目通过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
五、教育期望的理性调整
张金荣指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往往过高,这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可能导致家长自身的失望。他引用了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中H. A. Rowland的演讲,强调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单纯的应用。他呼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分和名校。
他还引用了丘成桐的观点,指出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过于强调普适性,忽视了对顶尖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因此,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
六、总结与建议
张金荣以一句幽默的话作为结尾:“鸡娃不如鸡自己。”他呼吁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教育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家长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过程。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理性对待教育投资,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焦虑。
他建议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乐观和耐心,相信孩子的能力和潜力。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关注教育的本质,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育路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张金荣的演讲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关于教育投资和期望管理的深刻见解,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宝贵的建议。他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而非单纯追求分数和名校。通过理性调整期望,关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共同为孩子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