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金融报  ·  连亏4年,金种子欲花30万买“药方” ·  6 小时前  
Wind万得  ·  小米SU7 Ultra曝光,多款新品同台发布 ·  昨天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中国人民银行: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2 天前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中国人民银行: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中国铁路2025金融/财务/审计岗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热评|最近流行“抄袭”吗?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03-10 17:30

正文

今年春节,因“学术造假”事件,翟天临登上微博热搜长达十几天,成为持续占领热搜时间最长的人。


网民也终于逐渐遗忘了“翟博士”带来的一系列风波,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追逐下一波高楼宴起、人走茶凉。


这一次,“抄袭”二字又频繁出现在微博热搜上: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叶永青被曝抄袭比利时画家克里斯蒂安·西尔万作品30年的事件还在不断发酵,3月5日,民谣歌手花粥又因其原创歌曲《妈妈要我出嫁》歌词涉嫌抄袭白俄罗斯民歌而公开道歉。


左:比利时艺术家西尔万的作品,1990 右:叶永青的作品,1994


咦,最近流行“抄袭”吗?


看着一连串的欺瞒与造假事件被曝出,让人不禁想问:难道最近流行的是“抄袭”吗?



在一场又一场的“线上战争”中,网友总是不会忘记吐槽和调侃:“拙劣的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剽窃。”而这句看似抖机灵的话却是来自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吴冠中也曾说:“抄袭,是中国民族美术最显眼的景观。”


也对,读书人的事儿,怎么能叫“偷”呢?而艺术家的事儿,怎么能叫“抄”呢?


图片来自知乎


翟天临的论文是否抄袭,论文查重结果便能说明一切;花粥的歌曲是否抄袭,歌词放在一起对比显而易见。与这两种情况稍有不同的是——有人用后现代理论的“挪用”概念为叶永青洗白。


然而,在艺术圈,“抄袭”“挪用”和“借鉴”是三个含义不同的词语。对于这些概念,评论家贾方舟提到:


现当代艺术在中国起步很晚,作为起步阶段向西方艺术学习、借鉴、模仿属正常现象。关于这方面的批评,从85新潮开始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因此这样的批评也属于正常现象。


模仿 是将喜欢的作品作为参考,吸引其中的某些元素,属借鉴范畴,是学习必经的过程,也是艺术不成熟的表现;


抄袭 是原样照搬别人作品的图式结构,制作局部和细节的变更,是将他人的创造成果据为己有,是侵权行为;


挪用 虽然在法律上与抄袭难以划清界限,但作为一种后现代手法,在艺术领域为正常,不存在伦理问题。


依据以上三个概念的含义,叶永青被指认的那些作品,无一例外,均属于抄袭。事到如今,无论初衷是什么,翟天临道歉了,花粥发表了致歉声明,然而,关于“抄袭”,叶永青只有简单的一句“我们正在争取与这位艺术家联系。这是对我影响至深的一位艺术家。”事发9天后,3月7日,四川美术学院也终于发表了对此事的态度——



叶永青自以为是地选择了一个相对小众的画家,专注抄袭其作品30年,甚至去该画家的“家门口”办展,光明正大、无所顾忌。就像偷偷薅羊毛,却只抓着一只羊不放。就算这只羊永远只在羊群里最不起眼的角落,被薅光了羊毛,被发现也是迟早的事情。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庞贝却能在一夜之间消失。 其实,无论是出演了《白鹿原》才逐渐为人所知的翟天临,还是在小众音乐里积累多年的花粥,亦或是上演现实版“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叶永青,除去偷奸取巧的部分,作为曾经的成功者也都势必付出了自己的千万努力。


就如同在娱乐圈里,大多数明星因为讨喜的“人设”而火,也因“人设”崩塌而几乎结束自己的演艺事业。无论在哪个“圈子”,把别人当傻瓜的人,最后只能被别人当笑话。


其实,不是“抄袭”变多了!


如果不是直播中的一句“什么是知网呀?”,可能直到今天翟天临依然裹着“学霸演员”的外衣“招摇撞骗”,对于论文抄袭、学术造假和艺术学校录取等问题得到大众的关注还要再迟一些。


叶永青事件爆发后,也有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叶永青抄了30年竟然都没有人发现?” 曾斥资千余万购买叶永青作品的 收藏家刘益谦 ,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的专访时指出,早在20世纪90年代,西尔万就曾指出过叶的抄袭。因此, 并非是最近流行“抄袭”,而是大众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的信息传播都发生了变化。


过去,“抄袭者”的狡辩言辞经常是“致敬”,权益受到侵害的一方除了大骂其流氓言论之外,仿佛束手无策,尤其对于文艺作品的“抄袭”取证着实困难。但随着近年来维权案例的增多,公众舆论对于“抄袭”的容忍度降低,对于此事的关注也逐渐变多。


微博热搜、豆瓣八组等“八卦生产地”一方面造谣生事,追求流量、营销,而另一方面,他们的捕“风”捉影有时候却并非空穴来“风”,热门事件的反转“打脸”成了日常,求锤得锤也让事件主人公闻“风”丧胆。


求锤得锤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和网络环境中,“抄袭”这种见光死行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有限,因为无论什么事情,“网民侦探”似乎都能将前因后果扒得明明白白。


然而,我们仍然应该保持清醒,“抄袭”事件不应该以在微博热搜上热一热、骂一骂收尾。因为目前更多的现实情况是,抄袭者的书接着写,剧接着拍,公众号、营销号纷纷走着流量、赚着钱,有的抄袭作品甚至走出了国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