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雅理读书
读史阅世论雅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网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昨天  
厦门网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昨天  
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昨天  
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昨天  
无锡博报生活  ·  恭喜!无锡这里,身价暴涨! ·  5 天前  
无锡博报生活  ·  恭喜!无锡这里,身价暴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雅理读书

书单 | “教育的确是你为未来做的最好的准备”

雅理读书  · 公众号  ·  · 2023-10-10 08:30

正文


 BOOK LIST

三联大学书单



01

什么是教育




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


[美] 安德鲁·阿伯特 / 2023


安德鲁·阿伯特是美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将自己绝大部分的生涯投入对知识体系的研究当中,本书收集的一系列文章正展现了其近年来对大学、学术生活以及知识所做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阿伯特探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自的价值,追问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当下过剩的知识和令人存疑的知识的未来,辨析出版社、图书馆、学术界的应对策略;他还对三位闻名于世的中国社会学家陈达、瞿同祖、费孝通的作品进行评析,展现其对“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注。




什么是教育


[德] 雅斯贝尔斯 / 2019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思想汇编,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等。书中充盈着雅氏关于教育的洞见,如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整全的教育;他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互相照亮;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并提出了本真的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目的


[英] 怀特海 / 2022


大学是实施教育的机构,也是进行研究的机构。但大学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仅仅向学生们传播知识,也不在于仅向教师们提供研究的机会。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是怀特海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这些富有创见而深刻的教育观念,对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参考价值。





自由与教育

洛克与卢梭的教育哲学的未来


渠敬东 王楠 / 2019


王楠通过洛克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洛克《人类理解论》中对人性的分析、《政府论》中对政治社会的考察联在一起,全面阐述了洛克通过教育培养现代社会中自由理性的人的基本思路。渠敬东集中深入地考察了卢梭的《爱弥儿》一书,社会理论以往并没有充分考虑《爱弥儿》中的教育模式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渠敬东的分析有力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不仅和上篇对洛克的教育思想的考察构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张力的对照,同时也勾画出教育在构成现代社会的人心秩序方面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程。


    由王楠撰写的上篇并没有把视野局限在《教育漫话》,而是将洛克的教育思想放在由《人类理解论》、《政府论》等著作构成的洛克总体思想体系中。由渠敬东撰写的下篇基于国内外对卢梭名著《爱弥儿》的大量研究成果,将《爱弥儿》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其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人”与如何培养一个“公民”。作者对附录中书柬的讨论也非常精彩,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爱弥儿作为人的处境和作为公民的处境都遭到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爱弥儿对自由的理解反而更加深入,在奴役中获得了对自由的真正理解。



02

大学的模样




 生产智慧

现代大学的兴起


[美]詹姆斯·阿克斯特尔 / 2022


本书追溯了大学从中世纪的欧洲发端,历经八百年演变,成为人类生产智慧的重要摇篮的过程。作者重点剖析了国际顶尖大学如何受到欧洲大陆影响,发展成为现代大学的普遍形式。他们的挫折、经验与挑战,比如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资金来源,注重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协同作用,延揽优秀的教员、学者和外国学生,着力于塑造“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等,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借鉴意义。





寒门子弟上大学

美国精英大学何以背弃贫困学生


[美] 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 2021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


通过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显示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本书所记录的,便是美国大学的真实生活样态:在有钱人的校园里做一名穷学生,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实乃一部寒门子弟的悲歌。




娇惯的心灵

“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


[美]格雷格·卢金诺夫  [美]乔纳森·海特 / 2020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罗彻斯特大学……最近,众多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线学者教授都在关注和推荐这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因为,他们从书中看到了当代社会进程中的一场教育危机——过度的保护导致一代人的衰弱,在三大人生谬论的认知指导下,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与美好的愿景背道而驰。这三大谬论是:


1.脆弱人设: 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

2.情感推理: 永远相信你的感觉;

3.我们 vs 他们: 生活是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


这三大谬论既不符合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也不符合许多文化中的古老智慧。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在一些大学和家长中贯彻落实:“直升机父母”的过度保护、无监督玩耍的减少导致了心理问题的爆发式增长、自杀率的增加、思想极端、成熟期推后、抗压性减弱、难适应社会等等。


这本书两位作者分别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教育活动家,他们长期关注美国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问题,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他们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背景深入探讨了这三大谬论的成因以及它们在教育中对孩子们造成的危害。假如我们用书中的美国故事来反观我们自己,我们会发现近年来国内很多现象与之有相似之处:“巨婴”、“脑残”、“精致利己主义”、揭发告密文化、心理脆弱、青少年自杀率攀升问题等等。而父母的焦虑,学校办学的市场化,所谓素质教育理念的盛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生活的全面侵占,包括不平等在扩大以及社会生活陷入某种阶层隔离……这些情景我们也不陌生。


作者最后基于认知行为心理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还就如何限制并优化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怎样助力学校,对抗谬误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让你和你的孩子都更快乐,更健康,更坚强,也更有可能成功追求自己的目标。





教养与文明

日本通识教育小史


陆一 / 2017


以明治维新为起点,日本开始了其脱亚入欧的现代化进程;作为民族国家现代化的精神与思想基础,从吉田松阴开始的日本现代教育,其理念与实践,也已经积累了一个多世纪的或成功或挫败的经验。本书是对百多年来日本现代通识教育——日本名之为“教养教育”——的梳理与分析,一方面可供我们一窥日本现代化道路之深层思想根源;另一方面也可为我们正在实践的大学通识教育提供借鉴。





文明·国家·大学(增订本)


甘阳 / 2018


收录了近十多年来甘阳有关中国道路、当代思想状况和通识教育方面的文章、演讲和访谈近四十篇,比较全面地呈现了其对中华文明复兴和古今中西之争的深入思考,尤其是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有着翔实明晰的梳理和讨论。


本次再版,在2012年初版的基础上增加了13篇文章,如《康有为与保守主义问题》《以家庭作为道德重建的中心》,以及有关通识和古典教育的若干篇文章,均为第一次结集出版。同时对初版的篇目安排有所调整。





新亚遗铎


钱穆 / 2021


1949年钱穆先生南下香港创立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1964年辞职,先后凡十六年,呕心沥血。本书即是作为教育家的钱穆这一段人生历程的重要记录,汇集其主政新亚书院期间对学生的各种讲辞,包括历年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日、校友日致辞,鼓励青年立志,提倡为学、做人并重,讲述传统文化之精要,阐述大学教育之宗旨,体现其矢志不渝且终身实践的教育思想。同时亦包括多篇重要的学术演讲,如《中国儒学与文化传统》《有关学问之道与术》《有关学问之系统》《历史与地理》《我如何研究中国古史地名》等。


我们由此可知钱穆先生在港英时期创办学校、从事教育的苦心孤诣和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坚信不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