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油粕面
油粕面是一个非营利的微信公众平台,专注于油、粕信息分析,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油粕面

摆事实讲数据,盘点豆粕营养哪家强

油粕面  · 公众号  ·  · 2017-05-26 06:0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俗话说得好,大豆全身都是宝。榨得了豆油不说,余下的豆粕因为蛋白含量高,还能做饲料。无需额外加入动物性蛋白,豆粕加工后的饲料,是养殖业的好帮手。



那么,什么样的豆粕才称得上是好豆粕呢?黄大豆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粗蛋白水平高=豆粕质量好?

这个观念已经out啦!


传统的豆粕分级主要依据“粗蛋白含量”,但这样真的科学么?

研究表明,“粗蛋白含量高=豆粕质量好”这个简单粗暴的结论, 有!问!题!


技术指标及质量分数


陷阱一

粗蛋白≠蛋白质。

现行标准的首要依据“粗蛋白”,包括 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物(NPN)



粗蛋白质量实际上是由饲料中氮的含量乘以6.25所得到的数据,反应的是饲料中氮元素含量的高低,而不是蛋白质含量的高低。NPN的部分,动物并不需要,但这一部分氮的含量,却是给豆粕的粗蛋白质量“掺了水”。


陷阱二

蛋白质含量高≠ 豆粕营养价值高

抛开NPN,饲料的真蛋白质含量高,豆粕的营养价值就高吗?也不尽然。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饲料中氨基酸的数量和平衡,尤其是包括赖氨酸在内的10种必需氨基酸。理想情况下,动物摄取氨基酸平衡的饲料,吸收到体内的氨基酸才不会损耗。


但任何一种饲料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氨基酸平衡,常见的反而是一种“短板效应”:当饲料中的某种必需氨基酸只能满足动物需求的一半,哪怕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再高,也只能以缺少的这一种为基准,按比例在动物体内合成新的蛋白质。


消化不了的,也就谈不上营养价值了。


全球PK 豆粕营养各有千秋

不同地区的大豆,因为气候、品种、土壤和农艺操作上的差异,特性也有不同。豆粕作为大豆的产品,自然也有“地方特色”。对比全球各国的豆粕,各自特点是什么呢?黄大豆来划重点:


1

单位豆粕粗蛋白含量:

巴西>美国> 阿根廷


2

单位豆粕氨基酸含量:

美国>巴西>阿根廷


3

单位豆粕可消化氨基酸含量:

美国>巴西>阿根廷


4

单位豆粕总氨基酸消化率:

美国>阿根廷>巴西


干货来了 营养的豆粕怎么选

按原来的 “粗蛋白方法”评价豆粕营养价值,得出的结论是:

巴西>美国> 阿根廷


按照当下动物营养学家要求的 “氨基酸分析法” ,却能得出一个截然不同的新结论:

美国>巴西>阿根廷


随着科学的发展,加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饲料的氨基酸平衡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于养殖业生产者来说,氨基酸平衡的豆粕,显然是“吸收更好、用得更少”的选择。 而氨基酸成分结构更合理的饲料,也会帮助饲料加工者生产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哪个结论更合理,你心中有数了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