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和巨大成长潜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风向标,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市场主体。
草原上瞪羚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自然界的生态质量,一个区域的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数量,则反映了该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目前,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已经超过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的1/4,覆盖了全国47个城市,但“北上深广杭”集聚超六成,北京更是以114家的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成为提高本地创新能力和发展速度是各地方的政策优先方向。
但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需政策并不相同,区分资金和基础支持、市场拓展和规模化支持、国际化或技术升级的支持等分类施策、梯度培育工具,是提高政策支持效率、优化政策资源、保护产业生态多样性、更有效应对国际和区域竞争的必然要求。
2025年3月3日,深圳市发布《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建立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库,围绕金融、创新、场景、人才、市场等要素资源,持续健全“精准识别—梯度培育—生态赋能”的全链条培育服务体系。
2023年9月,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提出包括提供租金减免、设立绿色技术转化基金等在内的“京十条”。
此外,“在政策制定方面,还应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如加强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同时对行业准入门槛适时创新,才能涌现出更多生态环境领域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彭应登说。
“从长远看,环保企业不能依赖政策驱动和资本驱动发展,还需形成创新驱动机制,培育自主创新动力。”孙启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