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果我有朋友要
练
英语阅读
,我不会给他推荐外刊。相反,我会建议他直接开读英文原著。
为什么呢?
原因有三。
1.
原著更有趣。
英文原著,可区分两类:虚构类,如
Harry Potter
等小说;非虚构类,如
The Willpower Instinct
等致用书籍。
读虚构类,有人物、有情节、有悬念,像
Harry Potter
系列,就是很多同学英文阅读的启程之旅;
读非虚构,能学知识、长经验,能把学到的东西,联系生活、用到生活,像我们上期
阅读课
,带大家一起读完了
The Willpower Instinct
,每天都能在大家的读书笔记中读到,用书中知识改变日常行为的例子。
而外刊,如典型英语界网红: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聊的更多是国际时政、经济潮流、金融大势。
这些有趣吗?
答案或许见仁见智,但我听过更多的感慨是:「这篇报道某句话写得真好啊」,而不是「太有意思了,读得根本停不下来」。
其实,如果外刊读者,是位行内人,读来肯定趣味颇多,但对目的是拿着材料来练阅读的英文学生来说,
何必拿份没那么有趣的材料,来考验自己呢?
2.
原著更实用。
首先,原著中的知识,更加实用。
上期阅读课,时常都能看到大家感慨:这个知识点,又刷新了我的认知。
比如
The Willpower Instinct
一书,就用实验论证了:自我批评不会带来行动加速,只会导致更加拖延;越是自我批评严重的人,越可能拖延,拖延越严重。
这很反常识,好些同学都感慨:不读书,怕是要一直陷在怪圈当中了,之后遇到类似情况我应该如何如何行动。
这就是知识同实际相联系,所能产生的力量:升级认知,改变行为。
这些,就是外刊阅读所难以实现的了。
再者,原著语言点更加实用。
因为英文原著中,
语言点的情景更加明确,更加贴近生活。
虚构类小说、故事,就不用多说了,情节接续情节,场面接续场面;非虚构类致用书籍,包含大量场景明确的实验,和日常案例描写,都是我们平时就在接触的场合、表达,比如
Willpower
一书描写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One girl covers her face with her hair so she can’t see the treats; one boy keeps an eye on the treats but moves the bell far away so he can’t reach it; another boy decides to compromise by licking the treats without actually eating them, portending an excellent future in politics.
接下的实验分析,发人深省,语言也精彩,不妨一起来看加粗的表达:
They are less likely to
save for retirement
, and more likely to
drive drunk
and have unprotected sex. They
procrastinate more
. They’re even less likely to
wear a watch
—it’s as if they
are so focused on the present
,
time itself doesn’t matter
. And if the pres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future, there is no reason to
delay gratification
. To
escape this mind-set
, we must find a way to make the future matter.
这些搭配,都是生活中你每天都在用的,无论口语、写作、翻译,都是如此。
再加上有明确情景,这些语言点你就更能记住,也更能提取——
你能想得起来的表达,才是你的表达
。
3.
原著阅读,更能持续。
前面两点,最终会让阅读落到这一点:更能持续。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