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鸟哥笔记
学运营推广,上鸟哥笔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运营研究社  ·  《运营总监实战手册3.0》包邮送,真香! ·  3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农村里的AI女工:一边种玉米,一边训练大模型 ·  3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怎么用AI做好抖音? ·  4 天前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鸟哥笔记

认知与尺度——运营如何干预产品?

鸟哥笔记  · 公众号  · 运营  · 2017-05-08 19:40

正文

引言

产品和运营确实会因为需求开发、运营策略等产生分歧而撕逼,本文用理性的语言,告诉运营应该如何参与到产品的把控,运营和产品如何融洽相处。小编作为一枚运营,看完后就突然明白以后如何参与产品研发的小关键了~


一直强调的一个理念是:所有的运营都属于产品运营。脱离对产品深入理解的执行容易偏离真正的目标,譬如做渠道推广不仅要考虑流量的采购成本,也要了解转化的路径,后续的用户行为,才能评估渠道的根本价值。


什么是好产品


并不认同“即使是屎一样的产品,运营也要在上面种出花”这种话,这是产品设计责任的推诿,是对运营资源的极度浪费。


有一个经典的命题:


在你眼中什么样的产品算好产品?


在运营的回答中,可能是“有口碑的产品”、“用户量和DAU都很棒的产品”、“像微信这样牛逼的产品”、“很赚钱的产品”。


这些回答有两层根据:


所描述的理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产品活的很不错;


深刻经历过反面的坑,越发觉得这才是我想运营的产品


好产品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性,诸如满足用户需求、体验好等。但在运营的眼中,这些标准并没有卵用,因为它区分不了。


每个产品都会做需求分析:设计和体验好是标配,关键差别是需求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导致产品自带的势能不同。


从运营的角度来反思,“好运营”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怎么算“好运营”:


用户教育成本低;


所见即所得;


营销支持到位。


串联起来的意思是“用户可以清晰便捷地参与产品体验,满意,并适当乐意地参与了互动和传播”。


“好运营”反应了需求满足方式合理,运营低成本撬动高增长。


当然,这不代表运营就投入少,而是根据阶段性目标,投入产出比合理。



一般而言,运营缺少产品经理的专业视角,把控产品的根据主要来自用户的反馈,数据的精细分析,增长需求,以及积累下来的运营理念。


运营如何参与到产品的把控


上面从运营角度对产品提了三点判断,基于这三点来,来理解运营如何参与到产品的把控中。


用户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实际上就是新用户的成本,包含了几层含义:


01 用户角度的产品定义


在宣传时,我们容易将产品的专业概念与给用户定义混淆;或者在产品的宣传文案里罗列技术性功能,文案立场的考虑要慎重,否则就无法第一时间激发用户了解的兴趣和想象。


02 用户对产品预期


首先是产品的设计理念上,尤其是核心服务是否直观的体现,符合宣传预期。


如果你不是行业的唯一生物,那么制定规则的时候要慎重:请勿将规则创新当做产品创新,反而让用户产生不适。


03 引导首次体验


在理念上体现为是否有足够的内容、数据,和及时的响应,对用户传达产品的活跃度,高效率。


教育成本问题集中体现在用户的前置环节,在运营执行层面上很容易得到反馈:


建立用户基地,收集最底层的反馈,判断产品问题集中的类型是BUG、体验还是根本理念问题。


数据观察,如果教育成本高,那么留存率,核心业务的点击和使用数据都会明显的低。不必产品上线,就盲目外推,只盯着下载和注册成本数据。


运营也许不知具体设计和改良产品,但必须可以判断得出产品问题的方向。


所见即所得


指的是产品的服务体验足够明显,即需求满足。举个简单的例子,工具类的产品如企查查、车来了,查询结果便是需求,很直接;UGC类的社区是良性增长循环,早期内容少,人少,体验性就差。显然,前者的运营难度要小。


这个例子更多是模式的选择,不算狭义上的产品把控问题,只是说明了“所见即所得”对运营难度的影响。


那么可以总结出运营的均衡点:当核心服务的边际成本并不会随着用户增长而增长,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譬如UGC社区,当运营机制和环境完善后,用户增长,UGC也会自然增长,不再需要增加人力投入,从而平衡。与增长黑客中的PMF理念异曲同工。


回归到运营层面,注重2点:


01 服务周到,覆盖率和体验度


1. 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譬如“企查查”可能会有部分企业信息没有收录,电商平台有用户搜索不到喜欢的商品,“学霸君”里有用户搜不到的题目。


覆盖度的缺失可能给新用户带来致命的逆向心理,就要通过数据去跟踪这类行为的比例和路径,产品上做引导、推荐等,并优化点击使用率,降低因为覆盖率导致的用户流失。


如果是平台式的产品,譬如社区、C2C服务,通常是搞定关键一端,甚至动用技术手段实现自动化。譬如C2C图片社区,会通过抓取美女头像、图片自动生成用户和内容,来解决早期问题。当然这个只能算运营搬不上台面的小技巧。


2. 体验度表现在通过手段来优化可能引发用户中断服务的环节。


举个例子,技术社区CSDN在UGC问答版块中,当用户提问后,将历史问答通过计算推荐给提问人。在一定比率上降低提问者等待时间,提升满意度。


包括报错页面、加载页面、概念说明,都是引发用户恐慌和烦躁的地方,则需要详尽的添加文案、引导或自动跳转。


综合而言,这些都是从运营的转化漏斗分析来反向推动产品优化。


02 需求的挖掘


譬如电商平台的商家端,一开始只有上下架、编辑管理、财务结算等功能,而后随着用户数增长,就需要挖掘商家的营销需求,可以对买家分层、灵活的促销支持等。


通过热力分析、互动分析留意用户的集中行为,譬如用户频繁点击“经验”明细,可以分析尝试围绕经验设计活动。


运营需要有敏感的数据观察,并对用户行为的因果有分析思维。


营销支持


这应该是运营提的最多的需求,涉及的类型挺多:互动功能、积分、分享、邀请、活动等。


对于产品经理和技术来说,不一定属于核心业务的优先级,但确实运营赖以生存的武器。


从运营的角度讲几个要点:


01 场景结合


很多现在标配的营销功能已经没有红利了,不是放个入口就能数据就蹭蹭上涨。


拿分享功能来说,如何在合适的路径嵌入,对应的利益刺激,流量回流时用H5互动还是直接下载,甚至与“有奖邀请”结合发挥作用,值得精细化设计策略。


02 降低技术成本


提需求时,充分了解技术的难度和周期,维持核心规则的前提下,多考虑第三方工具和折中方案,甚至通过第三方引入增加合作资源。


03 文档和跟进


技术或者是产品,有时候并不能充分、时时了解营销产品的关键意义,就需要有对应的说明文档。


并且永远要坚信“上线无BUG才是真的无BUG”,测试环境下,以及技术口中的无BUG仅当参考,所以尽量提前上线或小规模测试。


运营眼中的产品人


运营是产品的共同家长,但每个孩子的天赋和成长形态,也许家长并不能知晓,可能会短视、会求成、或者只管一亩三分地。


产品经理像管家,对产品整体来协调监管,并控制每个需求的技术支出。运营吃变壮,产品经理帮塑形。


不可或缺


前面一直强调运营把控产品,这是对运营提的要求。而实际上,产品经理的同样高度关注数据、转化、用户行为,他们有用户分析的专业知识,对用户行为的因果关系更了解,把控产品的整体设计,并对部分产品数据负责。


产品经理的另外一个能力是帮助运营将抽象的需求,化作逻辑清晰的产品需求,并产出可视化模型。并协调设计和开发资源,跟进需求上线。


在一定程度上,产品经理就是运营手中的阿拉丁神灯。


亦友似敌


好的产品经理喜欢研究产品和用户,所以他们并不会排斥运营需求,甚至也会喜欢运营工作。但他们烦运营:


异想天开、盲目提需求,不考虑产品扩展性和整体规划;


像出头鼹鼠一样临时提需求,改需求;

不懂产品技术原理,对牛弹琴。


同样,产品经理也“讨人厌”:


无视运营需求,自作主张的设计和该需求,并引以为豪XX产品也是这样做,拜托,明显用户心理不一样好不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