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工作需要,以前写过一点经验贴,也发在这供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做过博论的大概都知道,要在三四年内,修完几门课程,再写一篇高质量的博论是十分紧张的。而一篇高质量的博士论文,所需要的,除了博士期间的辛苦,更需要长期的学术积淀。而良好的学术积淀,大概是本科打开视野,打好基础,重点在于博通;硕士进一步拓展,重点已经在深化上,强调对某一个研究方向的总体把握;博士则要集中攻克难题,追求对某一个领域的问题的精深研究。学术积淀的内容,大概包括基础知识的记忆,本专业和相关学科文献的大量阅读,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的系统训练。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硕士生,包括一些博士生,要么面广而不深,无法对特定问题做深入研究,要么有点无面,缺乏整体意识,知识体系不系统。这都要在读书的方式方法上做文章。建议硕士生,要在初入学的时候,系统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获取整体视野。
就有限的观察,研究生培养中易有的问题是:文献阅读严重不足,系统阅读更是奢谈。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有的学校研究法教学滞后,虽然一些老师通过个人的读书会和私下指导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大多数研究生都处于自我摸索、自我教育的阶段。虽说研究是自己的事情,多读、多思、多写,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闻千曲而后晓声”,然而研究生学习,若是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记忆上,那么就必然是失败的。其重点应该是研究方法的习得和研究对象的明晰,培养明确的问题意识。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关系是辩证的。研究方法不明确,也就是缺乏明确的研究视角,进入材料的工具,就好比人之无目,摸到的材料再多,也都是混沌的。只有方法明确,才能如庖丁解牛,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去粗取精,为我所用。而研究对象,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对自己研究兴趣的不断明晰,以及在具体操作中对研究的问题边界的不断限定。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以,作为有限者的人,在一定时间内,只能选择某一个领域内的某一个问题做集中研究,甚至毕其一生都在钻研一个问题(如马克斯·韦伯毕生致力于资本主义为何单单在西方世界勃兴了以及世界的理性化问题,卡尔·马克思则致力于批判和推翻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漆園则……啊这是乱入)。问题明确,故而他的研究就是在解决问题,就会有意识地寻找恰当的研究方法,写的东西也就问题意识明确。然而,无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明确,都离不开大量的文献阅读。只有围绕一个问题,阅读大量的文献材料,分析既往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然后才能“照着说、接着说或反着说”。全然不顾既往研究成果会导致:研究上做无用功——做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得出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研究无法可依——任何研究方法都是从既往成功中提取出来的,是经验的总结,好的研究,方法多是明晰的,仔细揣摩,定有所得。
说到问题意识,很多人在写作时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观念先行”,也就是先有一个观念在那,然后用一堆材料来“生硬地”论证它。其实呢,任何研究,都避免不了“观念先行”。读材料,若是没有几个观念放在脑子里,材料就是一团乱麻,无法抽茧剥丝。此处所谓的观念先行若处理得当就是所谓的”问题意识“。写作,若是没有问题意识,就无法提纲契领,使文章主线明晰。问题的关键在于,问题意识和你的研究结论是如何在写作中具体呈现的,亦即如何行文的问题。生硬地论说观念,甚至以观念套经验、现实和材料就会有很明显的观念先行的问题,比如不考虑国外某种方法和理论(如国外的知识分子问题,自由主义问题,以及左右派划分问题)的各种前提和限制,盲目照搬到国内问题上,得出一些结论。所谓的问题意识,在很多时候就是一种问题域,也就是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穿透材料的视角(如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新历史主义等这样的观念,以及更为细化的如学科建设和规训问题,文体问题,某个观念的生成和演进问题等),当然更好的是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生发出新的问题来,但要提出新的问题,离不开对以往研究的深入把握。要避免问题先行这样的写作弊端,就要以史(材料)带论,而不是以论用史,也就是用材料来论证你的观点,在材料的使用上要全面、丰富,正反面的都要注意到,做出辨析。
对于理论与经验的关系,也要有正确的认识。透彻的理论研究和辨析是必要的,可以使我们具备更多的进入特定材料的视角和方法。然而,我们研习理论,并非为了进入抽象的理论体系、在概念间做无意义地游走,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现实、把握经验和认识生活。完全沉浸在理论的世界里,对一些理论问题深耕细作,虽然有助于辨明关键理论命题、厘清学术源流,但终究无法从根本上理解理论的内在逻辑,更遑论从生成角度理解理论本身。黑格尔说得很好,任何概念都是都是现实经验的提纯、源于现实。真正的理论从来不是空洞的。在此意义上,对理论的把握离不开对经验现实的认知。一定要记着,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在充分理解理论内在逻辑及其现实缘起的前提下,以理论为认识工具,回到经验现实,更加充分和透彻地理解与认识现实。简单地否定理论和抽象地忘记现实,都是片面的。
这里还有个问题,读理论,做理论研究,究竟要获取什么?首先,是知识层面,也就是我们读的书,研究的对象,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搞清楚,别弄拧巴了,更别主观臆测。虽然人文学科主观性强一些,但是人文学科并非完全没有对错之分,这个在知识层面尤其要注意。其次是方法或视角层面,这个难度要大一点,但是离开这些视角,材料再丰富也是没办法显现其应有的意义的。理论研究也罢,经验分析也好,其目的都不是复述材料内容,而是建构或揭示材料内因的“关联性”。发现和阐明“关联性”,是研究的重心之一。我们经常听到现代性、后现代性、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性别理论等,这些都并非空洞的概念,而是进入特定对象和材料的视角,或者说手术刀。但是这些概念还是太大了,以至于不好在微观层面下手,那么我们可以用语言结构、艺术形式、艺术体制、症候、反讽、情感结构、物化、异化、一体化、体制化、文学体制,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更细小的视角进入问题。简言之,做理论研究,第一步是揭示特定理论家借以进入文本、现象的视角是什么,能把这个看不见的、潜隐的视角揭示出来,研究就成功了一大步;而后是充分理解理论的内在生成逻辑、构成逻辑、思想史关联、确定其独特性和思想脉络,加以批判辨析,如此则更上一层楼;最后,回过头来理解我们自身,把握丰富驳杂的现实经验中的时代命题,如此可知“吾生也有涯”。
读书时间其实很有限,最好还是有个规划。读硕的,首先要明确下自己将来是工作还是做研究。若是后者就要长远考虑,本硕博虽然不要求一贯,但是硕博研究的大领域最好有个连续性,这样才能真正提出一点创见,而不是人云亦云。 该读的书要读,该学的外语也要抓紧学,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可行的研究方法。
对学术,相爱容易,相处不易,且研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