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你没有抵住诱惑。
打开了这个推送。
我就只好祝你:阅读愉快,早病早医吧!
读者君偷偷地跟你讲,不要假装读过很多你没看过的书(被拆穿了也许太过难堪)。你只要选对了书读,量上的问题都不是事儿。
实在要庸俗点,大概就是”爱对了一个人,情人节每天都过“的意思吧……
其实我们懂你的想法:博览群书(尤其是小说)的人通常比较健全成熟,聊起天来也有趣得多。只是这种戴面具的行为太可悲了,我们可不能容忍。你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者尼克一样,他在纽约展开新的职业生涯后,买了“十来本”书,满心想吸收书里“点物成金的米达斯王、美国银行家摩根和古罗马谋臣梅塞纳斯”等人的致富秘密。或许你宣称读过的那些书你是真心想读,也或许你真的会读,但更可能你下次依然继续空口说白话。
好消息是,其实你不必真的读尽全天下的书,也能塑造博览群书、甚至博学得惊人的形象,只要挑对书看就行了。
以下十本书能让你这辈子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说不定读完这些书后,你阅读品位精进,从此徜徉书海呢。
营造博览群书假象必读的十本小说,前五本是非读不可的经典名著,后五本则能突显你文学视野的辽阔。
必读作品:
-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
-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
-
《魔山》(The Magic Mountain)
托马斯·曼(Tomas Mann)
-
《白鲸》(Moby Dick)
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
-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
锦上添花:
-
《公认》(The Recognitions)
威廉·加迪斯(William Gaddis)
-
《独立的人们》(Independent People)
赫尔多尔·拉克司奈斯(Halldor Laxness)
-
《拉德茨基进行曲》(Te Radetzky March)
约瑟夫·罗特(Joseph Roth)
-
《探险家沃斯》(Voss)
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 White)
-
《心灵的焦灼》(Beware of Pity)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读者君有许多朋友。书在眼前,手机也在眼前。一时把控不住,手机屏幕一闪,那魂儿啊,就被彻彻底底地勾去了。等到一个白天过去,书没翻几页,朋友圈、聊天,倒是经历了不少。这是个毛病啊!得治!
如今生活中充满各种迷惑心神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因特网的视觉刺激、播客节目的听觉轰炸,或是平板电脑的触觉诱惑,以及社交网站的强迫上瘾,种种渠道都提供快餐信息,人们囫囵吞枣,没法细细品尝—专心读一本书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时代精神。更糟的是,我们许多人似乎已经无法长时间集中精神,信息花园百花齐放,而我们已经习惯在鲜艳的花朵之间东采一点、西采一点,只要感到一丁点的无聊或吃力就急急跳开,导致好好坐下来读一本书竟成了苦差事,因为读书得花些心力才能萃取书中精华。
别让脑筋变得支离破碎,
每周划出一下午的“断电时间”,最短2小时,最长没有上限。
关掉手机和所有可能导致分心的信息来源,然后带本好书,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在哪里看书不重要(不过我们最推荐在家里辟一个读书角落——参见:被家务分心),关键是让思绪长时间不受干扰。如此你的脑袋就能慢慢重组,回到持之以恒且沉稳的状态。
就拿读者君来说。书啊,还是自己的好,还是纸质的好,圈啊、画啊,批注、折页啊,统统不心疼!可是别人借走了,弄脏了,哎哟喂,那可不得了!
有些人打死不折书页,有些人打死不把书摊开放,也有些人连在页边空白处做点标记都不敢。
请克服这种情结,书存在的使命是带你认识书中的灿烂世界,而不是被当成美丽装饰品留待未来欣赏。
我们鼓励你随心所欲尽情折啊压啊写啊画的,在喜欢的地方划线,在空白处呐喊“同意!”和“反对!”,找人在卷首插图页题字;画画、抄电话号码、网址;写日记;当成信纸写给亲友或世界领袖;记录你自己的小说创作灵感;画出桥梁设计图或准备设计的外套;在书里贴明信片或压花。
下回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能看到第一次阅读时令你思考过、哭过、笑过的字句,也会记得某个咖啡渍是在那家你搭讪帅气店员的咖啡店里沾到的。受人喜爱的书应该褪色、磨损、掉页;爱书应该像老友,或至少像心爱的玩具,和你一起长出皱巴巴的岁月痕迹。
[美] 约翰·威廉斯 著
杨向荣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
读书啊,万一有了点讲究,被归类为“畅销书”的基本上就遭了灾,那可是立刻被束之高阁的品类。“我不读畅销书!”“打死我也不读畅销书!”读者君就曾经在轻狂时发下幼稚的重誓。其实啊,后来想想,现在的那些个“经典”放在刚出版的时候何尝不是畅销书呢?再后来,读者君读了本《斯通纳》,算了吧,也挺好的。不是吗?
有些书红得不得了,媒体大肆报道,或许是因为得了大奖,或许是因为作者特别年轻或长得好看——总之等到你有机会读这些书的时候,你对它已兴味索然。因为你读过太多书评,仿佛已经看过这本书,再加上又被别人的读后感疲劳轰炸,似乎不可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感受了。
这时,如果你想再给这本书一次机会,不妨把书塞进院子里的工具间、温室、车库或户外洗手间,或者裹进用剩的壁纸、圣诞礼物包装纸、牛皮纸袋或铝箔纸都行。这样将来有一天,当你在院子里浇花累了,休息时意外发现这本书,就可以拿起来读,届时这种意想不到、与书无关的环境会使这本书变得平易近人,抵消原有的宣传光环,让你敞开心胸阅读。
真的,砖头做的
几年前,“理想国”曾经发了篇文章,搜罗了一堆“大部头”名著。《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战争与和平》、《2666》等都按照套路上了榜。毕竟,厚嘛。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字数,被人打开、阅读,那就是实打实的时间、生命置换进去了。于是,惧怕的惧怕,仰视的仰视。
不过,你也知道,有些书你可能这辈子“只是看看”,或者“知道个名字,但没读过”。这没什么的,一生这么有限,读书对于许多人而言显然不是最顶要的事情,随缘就好。
如果你一见到砖块般的大部头就退避三舍,那可能会与许多史上最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失之交臂(参见:“十大砖头小说”书单)。想突破这种瓶颈吗?
建议你把书拆成比较“适宜入口”的大小。如果是精装书,请把书立起来从上往下看,你会发现书本其实由许多“小册”缝合而成,而平装书的书页是胶粘在书脊上的,要拆就更随兴了。拆完后,请准备一些晒衣夹来固定散落的书页。就这样,厚重的砖头书顿时变成几十本轻薄短小的册子,每册都是稍长的短篇小说的篇幅,一点都不吓人。
另外,不必太保护这些拆开的书页,读完之后就可以扔了,我们很喜欢的一个做法是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爽快地让书页一张张飘落(但唆使读者乱丢垃圾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总之,边读边削减这些大部头的分量,能让你不被书的形式所囿,毕竟让《追忆似水年华》以没有形体的方式铭刻在你心里,总比完完整整地被拿来当门挡好得多。
十大砖头小说
-
《K家兄弟》(The BrothersK)
大卫·詹姆斯·邓肯(David James Duncan)
-
《拉纳克》(Lanark)
阿拉斯代尔·格雷(Alasdair Gray)
-
《丰饶之海》(The Sea of Fertility)
三岛由纪夫(Yukio Mish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