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围为“全国文明城市”后,佛山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努力创新文明创建工作,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这几天,佛山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的重点关注,持续刷屏,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人民日报
(5月4日)
报道全文如下:
乡村成景点 青山变金山
一条小河,微波荡漾;三座拱桥,回廊相连。遒劲古榕树下,两排麻石方碑刻着古训、民约、先贤诗句。近前细看,一块碑上镌有本地清代举人廖松所写《弦里歌》:“邹鲁依然见海滨,家弦户诵里原仁……”
这可不是哪个大城市广场,而是一个普通乡村文化广场。佛山市南庄镇龙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冯耀泉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每年投入1200多万元,改造脏乱村貌,提炼文化元素,做到了‘乡村即景点’。”
近年来,佛山按照“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的要求,产业升级与文明创建两手抓。2015年,佛山“一市五区”成功同创“全国文明城市”。佛山没有就此满足,而是继续创新路径,统筹发展,推动文明创建活动向乡村延伸,建设美丽文明村居,争创全国一流文明城市。
2016年,佛山确定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服务优的“三美一优”标准,调动村民、乡贤、企业家积极性,率先打造20个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今年,市、区、镇街三级财政投入3.3亿元以上,带动社会资本,重点建设110个适宜居住、休闲、观光、旅游的美丽文明示范村居,推动城乡协调发展。5年内,全市400多个村居将全部达到省级以上文明镇村标准。
古村落活化,成为一大亮点。佛山发动社会力量,整理文史典籍,建立村史馆,传承民间技艺,复原民俗活动,修复古建遗存,再现慈善村、诚信村、书香村、醒狮文化村、状元文化村等,升级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形成“一村居一品牌”。
记者在佛山顺德区逢简村看到,实施分散式污水处理之后,发臭的河水恢复了“元气”,重现“小桥流水、老树古祠、小舟垂钓”的田园风光。去年,小村接待旅客100多万人次。
佛山还抓住农业新业态,减少污染较大的畜牧养殖业,增加花卉、有机蔬菜和优质水产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美丽经济”,建起文娱、生态、养生、休闲、旅游等特色村庄。村居经济生态化,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如今,佛山正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生产生活之中,培育文明乡风,遏制攀比斗富。去年,全市人均GDP超过11万元,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村民享有更多获得感。全市城乡注册志愿者超过77万人。
“文明城市创建永远在路上。通过不断推进创文活动,佛山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逐步转入‘经济发展高增长、资源消耗低增长、文明程度大提升’的新轨道,市民对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去年排名全省第一。”市委书记鲁毅告诉记者。
《光明日报》
(5月4日 04版)
报道全文如下:
文明创建重心向镇村延伸
佛山志愿者在文化广场免费为老人理发。记者 吴春燕摄/光明图片
“我才70岁,顶多算个70后。”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吴钟秀这头“老黄牛”说。4月26日上午,由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和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主办、佛山市教育局承办的吴钟秀先进事迹首场分享会在佛山市举行,佛山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商学兵介绍:“2001年年初,吴钟秀退休后,谢绝了一些托管机构高薪聘请,在佛山市教育局关工委工作,报酬仅有象征性的每月两三百元交通补贴。忠诚、敬业、坚守、奉献,这是吴钟秀身上最闪亮的标签,也是我们身边最强的正能量。”
在佛山,像吴钟秀这样的敬业典型有很多,佛山正在全面建设“敬业之城”。佛山市委书记鲁毅说,佛山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明城市创建的全过程,着力打造“大爱佛山”“敬业之城”“乐善之城”“志愿之城”四大特色品牌,努力建设“广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区”。
2012年至2016年,佛山先后实施了“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和“两年延伸计划”,推动社会治理、城市空间、生态环境、城市文化、交通出行和公共设施等全面升级。在此基础上,2017年,佛山又吹响了城市治理现代化大会战的号角,进一步启动实施“城市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森林建在城市里,城市建在森林中”的美好愿景逐步成为现实,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没有镇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记者在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内看到,村里旧楼古屋规划有序、绿树繁花成片成林、河涌溪流清澈见底、园林景观随处可见,一座“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乡村让人惊叹。从大乱到大治,紫南能有今日之新貌,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功不可没。2007年,潘柱升放弃自身事业回到家乡时,紫南村由于村务、财务不透明,连续3年成为广东上访大户。附近街坊当时更流传一句口头禅:“有女莫嫁紫南村。”如今,在潘柱升的带领下,紫南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他还将担任村书记、主任期间的工资全额,捐出成立“书记基金”,帮扶村里46户困难群众。因此,他也被当地村民称为“义工”村官。如今,“幼有托、老有养、病有医、居则安、住则美”,紫南优越的民生保障在坊间造就了“不怕没车没楼,就怕没紫南户口”的佳话。当佛山迈入“创文”时代,潘柱升在各村小组祠堂建设的基础上,将宗祠作为道德讲堂所在地,深入开展村民公德教育和国学、孝德、《三字经》等文化教育,鼓励村民参读传统经典,以此培育新型村民。
记者了解到,佛山文明城市建设的最大特色在于坚持“一市五区同创”,即不单以中心城区这样的局部地区来“创文”,而是以全市3800平方公里区域整体来“创文”,既包含禅城、南海、顺德这样相对发达的区,也包含高明、三水这样相对后发的区,既包括市和各区的中心城区,也包括乡村、社区等等,打通了文明创建的最后一公里。事实上,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全国少有,一般的城市都是以中心城区为主来“创文”。佛山组织开展了“百村升级”“古村落活化”“宜居城乡建设”“五好新村居”等一系列重点工作,有力地改善了村居环境。佛山以“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为抓手,着力将文明创建的重心向镇村基层延伸,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分批完成全市近400个农村的文明创建工作,实现省级以上文明镇村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