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全网的男人们都没想到,2024年末还能迎来一场艰难的瑞士卷考题。
话说上一个波及全国男性的问题还是
“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
原因是,浙江义乌的一名全职妈妈,买了一盒瑞士卷,一盒8个,儿子吃了俩,女儿吃了俩,老公吃了俩。
等孩子们都睡下了,她拿出剩下的那俩瑞士卷,刚准备吃,就迎来了老公的一顿爹味输出:
这位全职妈妈着实没想到,仅仅是吃个瑞士卷,就被教育一通,顿时委屈、愤怒、不解各种情绪交叉。
后都是有原因的。
有理论:
这是零食,我吃饱饭也可以吃。
有控诉:
你让我听你话做全职妈妈,你连这点蛋糕都供不起了吗?
有委屈:
我已经为孩子做的够多了,我没有那么伟大。
然后,眼中含泪,瑞士卷掺杂着各种情绪一并塞进了肚子里。
说实话,这个视频无论是否摆拍,看得人也是乳腺一堵。
视频一发布,瞬间引爆了全网的情绪,无数妈妈们光骂视频里的男人并不解气,纷纷调转枪头,用
“我可以吃几个瑞士卷”
来拷问自家老公。
出差回来第一天,办公室小姐妹们八卦地问我,有没有也试试C爸?
我说没有,而且大概率这种“彼此试探”的戏码,不会出现在我们家。
但通过这个引发全网热的问题,我想给广大姐妹提2个醒:
可能我本身就不是牺牲型人格吧,我看到“瑞士卷事件”的第一反应就是:
除非某个零食是单独给孩子买的,不然,这种东西不都是全家一起分享吗?
后来看了好多评论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女性给自己套着枷锁,习惯了被剥削,习惯了把孩子和另一半放在之前。
但千万不要觉得只要无限牺牲就能换来感动,忍气吞声就能得到尊重。
如果你自己都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靠后,很低的位置,那就不能怪别人不在乎你。
作为既得利益者,每个人都会习惯你的牺牲,理所当然的享受你的付出。
付出者是不可能一直自愿牺牲的,总有一天,会控制不住的从付出者,转变为索取者。
当付出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希望换取某种回报。
可能是孩子的懂事和感恩,也可能是伴侣的认可和在乎。
一旦没得到,就会委屈、埋怨,甚至开始用“内疚”捆绑家里的每一个人。
上一辈的女性角色里,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家庭氛围,注定是窒息的。
多少孩子成年之后,最想跟妈妈说的一句就是:
谁让你这样牺牲了,谁需要你做这么多了?求求了,你做做你自己吧。
所以,不论是让自己活的不委屈,还是避免自己未来变成个索取的偏执狂,我们都应该看见自己,重视自己。
你人生最重要的优先级,永远是自己,然后是爱人、孩子、父母。
因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妈妈,一个身心疲惫的妈妈,一个完全失去自我的妈妈,是不可能给到孩子需要的母爱,也不可能获得伴侣势均力敌的尊重。
我可以理解大家把“瑞士卷”当段子娱乐一下子,但我不能理解认真把它当考卷,最后大吵一架的。
包括最近很火的离婚综艺,李行亮和麦麦的婚姻也备受关注,麦麦想要买一杯外面的咖啡但她不明说,在别人表示屋里有速溶咖啡可以自己拿,她说
“我配有一杯咖啡吗?”
。
她想要一个名牌包包,因为这样显得很有面子,但她不明说,面对李行亮没送到心趴上的礼物又忍不住委屈。
她只是希望通过种种来证明,自己是被认真对待的,是被在乎的。
但别人主动给她买一杯咖啡,送一个名牌包,就能证明婚姻是成功的,亲密关系是健康的?自己就是很重要的?
亦或者,
对方分给自己更多的瑞士卷,就能代表自己在老公心里的分量和地位,就可以证明老公对自己的在乎和尊重吗?
因为年轻的我们,太希望通过“有迹可循”证明自己被爱着,证明自己很重要,证明婚姻关系很好。
但作为一个奔四的人,作为一个在婚姻中摸爬滚打了11年,还有两个孩子插科打诨10年的女性。
别说8个瑞士卷,800个瑞士卷他全都给我,又能怎么样?
因为寄托在他人身上的被“定义”,全部都是海市蜃楼、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