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职场说
聚焦医生职场,洞察职业风云。我们致力于为广大医生提供最全面、最实用的职场指南。关注科研职场说,让您在医学的职业道路上不再迷茫,一路畅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职场说

多家医院频现甲等医疗事故,死亡即判赔,医疗责任认定咋客观?

科研职场说  · 公众号  ·  · 2025-01-28 17: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近年来医疗事故引发关注,现行责任认定标准引争议,医学与法律界需重新审视、协调,构建合理框架以改善医患关系。



近年来,医疗事故引发的公众关注日益增加,尤其是患者术后不幸去世的案例,使医院被判为一级甲等医疗事故。


这一系列事件促使医学界和法律界对责任划分的标准进行深入探讨。


医院责任与法律判决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一项裁决,在昌吉市某某医院进行食管腹部恶性肿瘤手术的一名59岁男性患者,因术后并发症不幸去世。



法院裁定医院需承担35%的责任,并赔偿患者家属约300,913.09元。


这一判决主要依据是医院在术前病情评估、术后转科时机选择以及与家属沟通方面的不足。


尽管医院遵循了《2023年国家胃癌诊疗指南》,进行了术前多学科会诊及手术审批,但对于肺功能的具体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的解释依然不够全面。


这种责任认定方法让许多临床医生倍感困惑和不安,他们认为现行的医疗事故责任评定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模板,忽视了医学操作的复杂性和自身高风险。这种基于结果的判断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巨大心理压力。


另一个角度的鉴定挑战


东莞的一次类似事件中,一名81岁患者谢某因贫血入院后抢救无效去世。



《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指出,即使没有进行尸体解剖,鉴定组仍判定医院在没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上负有30%的责任。


这种推测性判断而非基于确凿证据的裁定,再次激起了医学界对当前医疗事故鉴定系统合理性的质疑。


云南的一位心内科医生指出,鉴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公平评估责任,但现状是所有医疗行为在事后被反向分析,以“上帝视角”寻找“错误”,医生再谨慎也难免被认定为责任方。


在这种环境下,医生面临两难:既要保障患者安全,又要保护自己避免可能的不当法律责任。


法律界的观点与改革方向


从法律角度来看,法律介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护患者权益,还在于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然而当前对医疗行为的过度限制和惩罚,使得医生在高风险操作时偏向保守,这不利于患者的长期健康,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


这些案例显示,现有医疗事故责任认定程序需要重新审视其合理性,并探索更适合现今复杂医疗环境的标准。


这样的标准需要在现实和公平之间寻求平衡,医学与法律界的广泛讨论势在必行。


只有制定出能够体现实际医疗条件的责任认定标准,医患关系才能更加和谐。


结语:实现标准化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确立在风险与责任之间的平衡法律框架,这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简单套用固定模板的责任认定方式,非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医学技术与法律系统之间的沟通障碍。


通过法律改革与教育,鼓励医患关系和法律医学界的相互理解,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紧张局势。


这些事例提醒我们,确保医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获得安全感,并为患者提供更明智的选择和安全体验,应该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目标。


开放的对话和持续的改革,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缓解医患紧张关系的关键。


通过建立信任,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才能实现更有效的合作沟通。



点点 转发 ,转发给你想要分享的人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