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在海外专辑分享海外华人的故事。希望这份分享可以让世界更加海阔天空。
第六十六期为您奉上的是来自南加州大学,创办了艺术工作室Popica的刘根俊。
为什么选择美国西海岸学校?
我从三岁起在加利福尼亚生活,直到长大后我才逐渐意识到生长在国外是多么的幸运。到了要申请读大学的年纪,我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要在美国接受教育,我非常喜欢美国的教育系统。
为什么选择毕业后来香港创立你的事务所?
在建筑学院读书的最后两年,我半工半读,毕业之后也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我一直迫切希望能成立一家自己的工作室。我最早接手的项目在中国,所以,我决定将我的工作室设在香港这座非常国际化的城市。
在香港,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多样性、高密度和高效率。
你最喜欢中国/东亚地区的哪些方面?
这里的一切都很吸引我。文化多样性和贫富差距成就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另外,一个项目从初期概念设计到完成施工的节奏之快让人十分激动。
作为一个在海外成长的华裔,回到中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你有什么体会?
我欣喜地发现很多公司都有会说英语的人,当然不是每个公司都是这种情况。我正在努力提高中文水平,但这个需要时间。在香港,我用英文工作生活都没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我能够使用中文交流对于有效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你会回到从小长大的地方么?
我不会在一个地方长期定居。我会有时在中国,有时在美国。对我而言,中国如同一个很要好但并不是非常熟悉的朋友。有机会回到中国时,我都会感到很兴奋,但是,由于从小在国外长大,对于中国,我并不十分熟悉。
回到香港后,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是否看得更清晰?有哪些感触?
在南加大学习期间,我就开始关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状况,并对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各种差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和中国在人类行为模式和建筑模式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我从小在国外长大,可以从西方人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在中国时,我对中国朋友已经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感到不可思议,特别是街头文化和方言交流方式。这使得我对中国更加好奇,因此我选择在上海和北京学习了一个学期。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奇怪的选择,看起来像是选择自己的国家去出国留学。但是,对我而言,中国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在此期间,我发现了中国有许多独特的元素,能够用于我们的创新设计方案中。我清楚地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我在中国大有用武之地。
你的学校有哪些教育特点?
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我感触颇深的地方是南加大的教授给学生阐述的是许多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法。南加大没有固定的学生必须遵循的风格,但是,南加大有学生必须满足的标准。我认为,我对建筑学的理解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因为我对概念艺术和理论更感兴趣,而不是建筑物本身的建构内容。有些教授对我的做法不感兴趣,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支持并鼓励我继续发展自己的风格。
你现在工作的公司有什么特色和有趣的故事?
哈哈,感谢有这个为工作室进行市场推广的机会!我认为,Popica是一个融合设计空间和场所的艺术工作室。我们的项目必须美观,但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一定的内容。我们采用有趣多样的工作方法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我们敢于提出质疑,尤其敢于质疑人们通常忽略的方面,例如:锥形路标或脚手架。
你最喜欢的艺术家(绘画音乐电影等广泛范围)是谁?该艺术家给你的创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这个有太多选择了!首先,我热爱艺术。我所崇拜的艺术家大多是概念艺术家,如迈克尔·阿瑟、约瑟夫·科斯特和托马斯·史密斯。传统批评的艺术理念对我的思维模式有很大影响。刚开始学习艺术的时候,理解艺术品展示就是艺术本身的想法就是一种心灵震撼。通过概念艺术的学习,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并不总是主观的。艺术家总是试图呈现一种清晰的表达,并且这种表达与环境相关。
视艺术为一种观念而不是一件实物改变了我观察世界的方式。将环境作为内容使得我更倾向于分析一切事物的和谐性,即使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潜意识的认知或者仅仅是一个愉快的巧合。我在目前的项目中采用了这些愉快的巧合,并希望有更多的人也能读懂其中的美。以这种方式看待世界展示了建筑自身的审美体系,同时也提出了建筑行业本身所面临的问题。我尝试着用我所学去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为了进行一种艺术的深层交流。
觉得自己的作品集有哪些迷人之处?
我曾经接受过一份工作面试,事务所的设计师认为我的作品集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设计,因此他们聘用了我,所以,我觉得是我的作品集帮助我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什么时候开始看谷德网的?有什么建议吗?
回到亚洲时,我自然而然会关注很多亚洲有关建筑的刊物,而gooood就是其中之一。我非常感激gooood创建出这样一个使设计师分享工作的平台。
W O R K
1.
购物中心
Peoples Mall
开发商通过在商城建造精心设计的主题公园、剧院、舞台、游乐场、甚至水族馆,来提升人们的购物体验。世界各地有很多购物中心都会利用这些配套设施以及其他一些传统营销手段去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人们在这里购物或社交与在其他任何场合下的体验有所不同,但很少有人会去分析其中的坏境具体是如何设计的,或是如何引导顾客去进行更多消费的。购物中心的具体理念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作为商场的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展品就是购物中心的各个部分,而购物中心本身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互动式平台。
这个项目中,有两个消费用户群体,其中一个是在购物中心进行购物、饮食或使用购物中心配套设施的普通消费人群,另外一个群体,则是在博物馆楼层对购物中心结构和功能进行游逛消遣的人群。这两个群体虽有目标上的差异,但是肯定会在购物中心使用方面相互交叉。普通消费人群可能认为这是个广场而在不知不觉中漫步到博物馆楼层,或者游逛消费人群无意之中被引导成为消费者。事实上,游逛消遣人群只能通过博物馆的礼品店进入博物馆的平台,礼品店也成了进出博物馆的唯一方式。这部分游逛消遣人群必须成为一个消费者,才能够完成对购物中心的游逛消遣。这个项目的目的是让人们更加关注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正就一个商场进行分析,但同样的原则也可以应用于任何事物。
正在进行的展览
The ongoing exhibitions
– 突出的入口/ 吸引顾客:人们通常会被一个精致的脸庞所吸引,那么,对于购物中心来说,同样需要一个华丽的入口。
– 大食代 / 卡特尔理论:将类似的商户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可以提高商户的业务量,餐饮行业对于将顾客吸引到商场变得更加重要。
– 购物车/ 真实幻景:在购物车或可移动摊位上销售产品会给顾客产生价格比较便宜的感觉,因为不需要支付店铺租金。然而,这些摊位其实以大型商城中同等的价格出售商品。而且这些摊位直接放在来往人流量大的区域,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 娱乐元素 / “哇噻”元素:当顾客参与到商场举办的活动中时,他们对商场的满意度会有所增加。 顾客的满意度越高意味着再次回到商场的机会更高。由于许多人去商场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购买商品,所以,商场必须有其他活动才能吸引顾客前往。这些活动范围从美容院到水族馆到赌场,并已成为许多商场的营销手段之一。“室内滑雪”或“水上乐园”比“很多商铺”产生更好的反响。
– 广告/ 闪光标牌:广告可以是任何引起视觉注意的闪光标牌。 这样一来,人们不仅可以去那里购物,也可以拍下广告牌的照片,并在社交平台上传播。 这是商场的一种免费营销手段。
– 促销大促销 / 虚构事实:要么实际上没有任何商品是打折的,要么打折活动持续整年,但商品上的标识可以随不同的打折活动而变化。春季打折活动,随后是夏季打折活动,然后是秋季和冬季的打折活动。
– 退货部 / 策划的退货周折:商店有退货政策规定,如果顾客不满意,商品可以退回全额退款。这给消费者一种购买安全感。然而,顾客如果想退货,则必须经过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从而使顾客以后为避免周折而打消退货念头。
– 办公和酒店或住宿/ 本地客:多功能用途项目开发是目前的趋势。 让人们在购物中心附近或购物中心内生活和工作创造出的亮点可以确保在顾客不购物的情况下也会客流不断。
– 艺术品 / 装饰品:在商场展示艺术主要是为了增加文化价值和视觉冲击力。艺术可以是永恒而富有变化的,可以作为游客的视觉形象纪念品。艺术品可以是壁画,也可以是互动式配套设施,并可以放置在商场的任何地方。
2.
渔线轮特质分析
Reel Qualities
2D建筑表现方式正在迅速变化,同时它也是建筑交流中一个关键的部分。Reel Qualities(渔线轮特质分析)是一个关于分析建筑表现特质,同时试图将这些特质在实际环境中表现出来的项目。通常,建筑以一种“讲故事” 或产生“感觉”的方式来表现,但是最终的产品充其量只是一种对图纸所呈现的效果的诠释。
这种调查开始于将物理对象转换到2D空间。在这里,由于渔线轮本身的复杂性和可运动性,因此选择其作为例子。画一个可体现渔线轮性质的轮,它便开始展现只有2D空间才可能展现的特质。
在系列图纸中提取这些只能在2D维度显示的特质,并加以强化。此时,物体之间的边界只表示平面,而不是空间。背景变成了虚拟概念,材料成为一种纯粹的图形语言……
系统中设计了个性判断方式,让这项调查与实际环境联系起来。实际操作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没有计算出的质量量化系统。但令人着迷的是,我的同事和教授之间却在这方面非常默契,某些个性中表现出的特质比别的个性中的特质更为明显。一旦清楚哪一种最靠近图纸上所表现的特质,从物质的角度上来讲,就成功表现了该个性。
再次重申,在2D空间中不存在的特质,却会出现在实际空间当中,于是要对这些特质进行分析,从一个更广阔的层面可居住空间去考虑。该项目最终揭示的一系列缺陷,可能像或不像一个渔线轮,但这些结果当中包含了只能通过2D维度发现的特质。
3.
Storefront
通过这个项目,我要说的第一个心得是,一座高楼不一定是由很多水平面楼层堆砌起来的。随着高楼林立,我们经常看到重复的、没有新意的空间变异设计。通过将完整楼层变为多个子楼层的设计,Storefront打破了这种僵化的局面,允许人们在通过建筑物时不断不断体验变化着的空间。
Storefront是一幢坐落在旧金山,专为艺术家设计的高楼,在这里,艺术家们可在他们的个人工作室工作和展示艺术品。每个单位都有一个可以向中央核心公共区域开放的店面,并且可以通过楼梯和电梯进入。这种方法使得整个建筑物将隐蔽的角落和展示平台融合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空间。
我要说的第二个心得是,建筑物不必高大或光鲜亮丽。开发商通过建造所谓最高或最光鲜亮丽的建筑物来相互竞争,但是这样的竞争在我们的建筑环境中并不一定健康。在材料选择和设计态度方面,我希望展示另一种途径,以创造有影响力的建筑。
Storefront的整个外观采用波纹金属,裸露的墙壁设计为空白画布的模式,供艺术家们使用。这些选择有助于空间的无制约性。在这里创作的艺术家不应该害怕弄伤墙壁或划伤地板。这将有利于激发出艺术家们自己的语言,唯有自下而上的途径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我想在Storefront所呈现出来的自由和想象力,比建筑框架本身更重要。
在海外时间:21年
在海外地点:旧金山,洛杉矶
姓名:刘根俊
籍贯:广州
学校or工作单位:南加州大学,Popica
联系方式:liugenjun@gmail.com,
www.popica.co
gooood
点击原文到网站看到更多
gooood | 品牌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微信
gooood.contact@gmail.com | 投稿
www.gooood.hk |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