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学爱好者俱乐部
我们是一线教师,我们都热爱数学。本公众号旨在传播数学文化,科普数学知识。你可以走近数学名师,追寻牛娃成长之路,还有烧脑趣题,数学教学经典案例分享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超级数学建模  ·  研究生和导师恋爱了,又分手了...发帖问课题 ...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为啥说KAYANO 30是鞋柜种的稳定派?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限时领 | ...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去世921年,苏东坡依旧是全国豁达之极的男人! ·  昨天  
超级数学建模  ·  上市4小时破十万!这部跨界巨著真做到了独一无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学爱好者俱乐部

一位资深班主任掏心话:我为什么不喜欢上课积极举手的孩子?

数学爱好者俱乐部  · 公众号  · 数学  · 2019-08-07 18:00

正文


文章 来源:星教师


今天,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的老师不喜欢积极举手的孩子。


看到这先别急。很多老师,包括我之前都喜欢在提问过后马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因为这样会让老师很有成就感,认为孩子被自己一教就会了,还显得课堂氛围较好。


可一位教龄20年的资深班主任和我聊天,我发现我们都并不太喜欢上课积极举手的孩子。


01


上课举手太积极的孩子
缺乏深入思考


一次下课前,我在黑板上留了一道题,我想让学生课后思考出不同的方法。一个小男孩很快举手站起来说了自己的想法,但思路不对,回答总是磕磕绊绊的。我就说:“这道题还是当家庭作业吧,大家明天一早交上来。”


结果我第二天收作业后一看,大部分同学用的方法,前几步都是小男孩说的那种,而这种是最简单的。可这道题有5种方法,只有少数几个尖子生是其他解法。


孩子都有思考的惰性,一旦接受了别人的想法,就懒于自己思考了。 这样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不但影响其他同学思考,而且自己专注思考的时间也不够,听课效率肯定不高,他只是想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已。


要知道, 专注力是成功的必备素质。 很多一事无成的人,都有个共同的毛病,就是缺少专注力。


我们不妨鼓励孩子在举手前,多从不同角度思考一番,提高深入思考的能力,这样对考试也会有帮助。


02


上课喜欢抢答的
往往把别人的思路“拐跑”


小学生因为年纪尚小,还没有学会倾听和等待。老师一旦抛出问题,课堂上往往七嘴八舌的抢答起来,有时就答非所问。特别是数学科学这种理科,有自己的思路很重要。


其实,老师抛出问题是希望学生能多思考一会,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去抢着举手发言,这不过是低效率的闹腾。


一个班里的学生水平都是不同的,而老师肯定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鼓励个别“抢答学生”,就会“拐跑”中等及偏下水平孩子的思考,这对整个班级都是不利的,对别的孩子也是不公平的。


“课上不影响他人” 的道理非常简单,大家都懂。是因为被影响的一方是无辜的、没有招谁惹谁,而影响他人听课的一方就要反思自己了。


因为,你想不被他人影响的前提就是你也不要影响他人。



03


太过积极举手的孩子
会降低别的孩子参与度


我们班有个很聪明的小孩,超级爱说话,一下课就找三五同学从天文聊到昨天新买的书,上课我说个什么也都特别爱接话。回答问题也是倍儿积极,我还没说完呢,就抢着硬说自己的想法。


丢丢成绩一般,是个稳重的小男孩,座在小男孩后面但是很少回答问题。有次我不解的问丢丢:“你上课不爱举手是不会还是什么原因呢?”


丢丢说:“自己思考问题稍微有点慢,经常被前桌干扰,每次刚有点想法,就被前桌抢答了,渐渐的自己就不爱参与了。”
越不爱参与就越胆怯,越胆怯就越不自信。怕被别人笑话,就这样,有的孩子一学期都回答不了一个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与同学之间的隔阂、说坏话、嘲笑、甚至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课堂参与度不是按举手次数决定的, 只有专注于课堂学习,注意聆听老师、同学的每一句话语,并能领会课堂学习的内容,把课堂学习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04


学会听课,才是最有效的“举手”


其实比起鼓励孩子“举手”这样表面的问题,不如鼓励孩子“学会听课”。 上课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习效率会更高。
在学习上,我们不妨把这几点说给孩子听:


  • 遵守规则: 不要“抢答”,在听到老师的问题后,多深入思考下,得到老师的表示在举手回答。这是对其他同学的尊重,也是自己思考的一个过程。


  • 表情交流: 在课堂上,老师是很善于捕捉孩子表情的。如果这个问题你会,你可以等老师允许回答的时候,面带微笑,举手示意老师,不必大声把答案嚷嚷出来。


    而如果不会,就对老师摇摇头,不要不懂装懂,和别的同学瞎起哄。


  • 紧跟老师思路 :比起回答问题,自己不会的,或者课堂重点,都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记录在笔记本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自己所学的,无论是回家做作业还是日后复习,都是有帮助的。
记得告诉孩子们:“请先不要举手回答,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的环节中来,这样班里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 这,才是教育的善良和智慧。



那么,反过来,我们老师提问时,如何针对不同孩子采用不同的课堂提问方式呢?我们听听肖培东老师的观点:


第一类: 不说话的孩子


这种孩子遇到提问,在课堂上会很羞涩地站起来,人也乖乖的,但就是不回答问题,脸涨得红红的,低着头,你怎么鼓励也不肯抬头。这类学生,更多是因为胆量小,也和他习惯不愿意表现自己有很大的关系。


遇到这类你怎么说他都不开口的学生,千万不要埋怨。你绝不能说:“请坐,下一个同学你回答。”


感觉是会传染的。对这类学生,你首先要让他把头抬起来,眼睛能看着你,这是为了消除他的胆怯,不要让他躲过你的注视,让他在你的注视下慢慢地积累勇气。这时,你可以把提问的问题转化一下,不要追问,而是让他读一段课文。读课文不难,但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读书,你就要发声,有声音出来,总比让他尴尬地坐下好,至少他觉得自己已经“有声”了,不是一个过客了。


第二类: 声音特别小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羞涩或者不自信,通常声音小,回答短。老师们一般不要在内容的准确性上有特别要求,需要找到他的简单语言中的亮点,加以表扬。比如说,要求他把这句话重复一遍,重复的时候要求说话声音高一点,不就是进步了吗?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认同感,夸一下孩子,孩子就会绚烂许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