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文化
界面文化频道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文化

全女空间能带来多大改变?从巴比松大饭店说起

界面文化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0-25 11:32

正文



采写 | 实习记者 张帆 潘文捷

编辑 | 黄月


近年来,一些由女性运营、服务于女性顾客的商业场所和活动空间在国内不少城市出现。全女酒吧、全女民宿、全女健身房……“全女生意”呼应了女性对于安全、尊重和专属空间的需求,也面临着外界对其实际运营效果的质疑。


在近100年前的纽约,也有一家著名的“全女酒店”——巴比松大饭店。这座维持单一性别接待史长达54年的酒店,它带来的改变有多大?这是历史学家保利娜·布伦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她写作《巴比松大饭店》一书的缘起。


巴比松大饭店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彼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通过,妇女获得了投票权。大批女性涌入纽约的新摩天大楼工作,申请上大学的女性人数创下历史新高。纽约的建筑也在忙着“除旧布新”,各式各样的公寓式酒店迅速崛起,一批适合女性的女子公寓式酒店应运而生,地处第63街与列克星敦大道交汇处、于1928年开业的巴比松大饭店是其中最富魅力的一家。


巴比松大饭店1928年敞开大门迎接那些到曼哈顿追求独立生活的女性(图源:未读)


在建造者威廉·H·希尔克的设想中,巴比松大饭店将拥有23层楼和720个房间,配备游泳池、健身房、屋顶花园、教学室和图书馆等一切男性专有的用来锻炼智识与体魄的设备。酒店的名字——取自19世纪法国艺术运动的巴比松画派——也提醒着外界,这里将为有艺术气质又不失高雅的年轻女性提供栖身之所。对于入住的女性来说,巴比松大饭店不仅像是一柄安全“保护伞”(严禁男人接近卧室所在楼层),还提供按周收费、每日客房服务以及餐厅——这让她们免于下厨之苦。


正如希尔克所预想的那样,巴比松大饭店迎来了这样一群野心勃勃的年轻女性住客:她们是“吉布斯女孩”——来自顶尖秘书学校的学生、“鲍尔斯模特”——为模特经纪公司效力的美丽女郎,以及《少女》杂志客座编辑项目的优胜者、聪慧的女大学生西尔维娅·普拉斯、琼·狄迪恩、盖尔·格林、珍妮特·伯罗薇和芭芭拉·蔡斯……这些姑娘有志于成为未来的作家、记者和艺术家。


然而,“巴比松的6月既是一个机会,也是某种程度的‘清算’,要么托举你在未来岁月扬帆远航,要么送你更 深地划向抑郁的深渊。”保利娜·布伦在书中写道。



《巴比松大饭店》

[美]保利娜·布伦 著 何雨珈 译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3


01

西尔维娅·普拉斯,从巴比松走向自杀


在《巴比松大饭店》中,保利娜·布伦用不小的篇幅讲述了西尔维娅·普拉斯及诸多《少女》杂志客座编辑的故事。她在着手研究这家酒店时面临诸多困难,“关于这家酒店的资料实在太少,”那些曾经入住的女性“既不属于教养良好的上流社会,也不属于要靠工会的蓝领阶级”,关于她们的资料也少得过分。


当《少女》杂志以及客座编辑项目进入她的研究视野,困境得以缓解,“我找到了书写巴比松大饭店的那条途径,正如书中的西尔维娅·普拉斯等客座编辑也曾在这里找到了她们的路。”——尽管这条路最终被证明是一场镜花水月。


1953年5月末,当史密斯学院三年级学生西尔维娅·普拉斯抵达纽约巴比松大饭店时,她一头金发,准备充分,即将作为“美国的20名优胜者之一”开启在《少女》杂志编辑部的人生历险。对于那个时代的女大学生来说,入选《少女》客座编辑项目并获准入住巴比松,这意味着她们已在职业女性生活中占得先机。她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大学里的灰姑娘,仙女教母……挥舞着她那又长又尖的魔杖说道:‘我会实现你的愿望。’”


作为1953年的《少女》客座编辑之一,西尔维娅具备这一群体的典型特征:曾经野心勃勃,心怀梦想并为之奋斗,随后搁置梦想,遵循社会期待结婚生子,到头来发现自己身陷困境,遭遇离婚、抑郁甚至自杀。


大学还未毕业时,西尔维娅已凭文学才华赢得了满抽屉的奖。保利娜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指出,“但她那时已罹患抑郁症和其它可能存在、尚未确诊的心理疾病,这些病状在她1953年在纽约期间愈发显现,这也是她在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讲述的故事。”


彼时女性承受着社会文化规范的束缚——她们应该上大学,追求某种类型的职业,然后放弃它去结婚……对于这些规范和要求,即便她们不愿顺从,也无法勇敢拒绝,如同西尔维娅在《钟形罩》中所写:“其实,我什么都驾驭不了……就像一辆麻木的无轨电车。”


西尔维娅·普拉斯(图源:未读)


西尔维娅在《金钟罩》中暗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我知道,不管男人在婚前向女人献上多少玫瑰、热吻与正式晚餐,婚礼仪式结束后,他私心里真正盼望的,只是让女人臣服于脚下……”离开巴比松大饭店后,她还是选择遵循社会规则,在1956年走入婚姻,并于1960年生下第一个孩子。


1960年,作家珍妮特·伯罗薇曾站在西尔维娅家中狭窄厨房的门口与其聊天,她见证了这样的一幕:西尔维娅——这位曾获得剑桥富布赖特奖学金的天才作家——边用左手臂弯抱着刚出生5周的女儿,边用右手晃动着锅子,最后,她似乎实在难以摆平,把婴儿抱到客厅,直接“硬塞”给了丈夫。


1963年的一天清晨,时年30岁的西尔维娅把头伸进烤箱,打开煤气,再次试图自杀。她那时刚与诗人丈夫分居,住在英国伦敦的公寓里。为了保护在不远处熟睡的两个孩子,她用湿毛巾封住了厨房的门。这一次,她成功了。


02

全女空间没有解决父权制的核心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