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美国有人想搞货币改革,学印度,要小心 ... ·  16 小时前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AI究竟有什么用?——这是一个年度调查,你的 ...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跌啊!情绪指数来了! ·  4 天前  
数据宝  ·  6G大消息!千亿巨头,罕见大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经济报道

京东“618”期间再次遭遇做空 股价不跌反增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6-14 12:22

正文

文 杨清清 

第二次在618期间经历毕盛资管做空报告,这一次京东股价没有大跌,反倒上涨了。

北京时间6月14日消息,近期,毕盛资管针对京东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毕盛资产管理创始人兼首席投资官Wong Kok Hoi在报告中直接公开对京东当前运营情况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市值不值600亿美元,自营业务利润率低,劳动密集型物流模式将成为公司负担。

报告同时提醒市场,高瓴资本在过去三个季度持续抛售了4400万股(约18亿美元)的京东股票,这都发生在去年京东商城CEO加入高瓴资本之后。

该报告发布之后,京东股价出现小幅调整,然而最终在北京时间14日凌晨4时报收于39.27美元,不跌反微增0.13%。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该机构第二次发布针对京东的做空报告,去年6月份,该机构发布的做空报告曾导致京东股价大跌超过8%,而在此后一年内,京东实现了年度盈利,股价也最高冲破了43.8美元大关,市值逼近600亿美金。

高效盈利可期

在毕盛资产发布的这份报告中,对当前京东大力发展的直营业务的未来表示了极大担忧。

报告指出,自上市已来,京东保持了以直营为主的运营模式。在2017年一季度中,直营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超过90%。“当前有人之所以对京东看多,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京东的直营业务毛利率将扩大到十打头两位数的中值(15%左右)。但这并不现实,因为3C产品的利润率很低,而3C产品销售收入占京东总收入的50%以上,所以这将是阻碍其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Wong Kok Hoi进一步解释称。

然而,有长期跟踪中国电商行业的机构分析师则表示,该报告并未了解到,京东模式是建立在高效的运营效率基础上的,例如,在京东进入家电领域之前,几乎所有家电企业都仅有1-2%的微薄利润,而京东通过大家电的网络零售,大幅降低了渠道成本,不仅京东家电实现了盈利,也带动了整个家电行业都实现了4-5%的净利率。

估值应看成长

尽管报告中未见作者对京东业绩乏力本身的质疑,但报告将矛头指向了京东业绩与市值脱钩。

事实上,京东近期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可谓靓丽。数据显示,京东在报告期内实现净收入7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2%,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经营利润则达到17亿元人民币。更为重要的是,京东首次实现了盈利,净利润高达14亿元。

不过在Wong Kok Hoi看来,盈利的突破并不能掩盖其市值虚高的尴尬。“近一年来,市场将京东推向了12个月来的价格新高,但其股价上涨的原因和基本面完全没有关系。”他强调,京东与诸如腾讯、百度、网易等中国公司相比有着明显不同,即后者在他们的核心业务范畴内都实现了实质性的盈利。因此,京东估值高达600亿美元,市盈率超过410倍“是一个郁金香的泡沫故事”。

前述分析师则表示,即便对于亚马逊,大部分的分析师的估值方法也是DCF(现金流折现法)或是PS(股票计算法则),而非PE(私募股权投资)。如果要看PE,那么亚马逊2012至2015年的PE有600倍之多。该人士指出,对于京东这样一个高速增长且稳健提升的公司,市场自然会给出公正的估值判断。

区别于亚马逊模式

该报告还指出,高瓴资本在过去三个季度持续抛售了4400万股(约18亿美元)的京东股票,而这都发生在去年京东商城CEO沈皓瑜加入高瓴资本之后。由此,报告表示了对京东前景的担忧。

针对该报告所指出的内容,有接近京东的人士表示,高瓴资本是京东上市前的股东,已经持有京东股票7年之久,上市之后Pre-IPO股东逐步退出,是基金正常的盈利方式。

此外,该人士还强调,高瓴资本依然持有其绝大部分的京东股票,有节奏的减仓,平衡仓位,对于任何一个基金公司来讲,都是非常正常的。

同时,报告认为许多美国投资人和分析师在分析京东估值时,被亚马逊的光环所影响,Wong Kok Hoi认为亚马逊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技术颠覆者,有Alexa,、Amazon Go、Kindle、Prime、云、媒体/视频等等,并且亚马逊在美国电商领域居于霸主地位,几乎没有竞争对手,“京东蹭了亚马逊的‘云光环’,”该报告指出。

上述人士指出,境外机构热衷于将京东模式与亚马逊模式进行生硬对比导致了这份做空报告的出炉。如果按照该报告的逻辑,这世界上就不应该存在成功的零售公司,而只有成功的技术公司。

有评论人士表示,这并非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一次遭遇境外势力做空,2011年和2014年都曾掀起过做空中概股的浪潮。其中,2011年被长期停牌和已经退市的中概股就达到了46家,但许多中概股受到攻击的理由都是无中生有,做空机构也借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市场上借入股票卖出,待股票下跌时,再从市场上买入同样数目的股票归还——从中大赚特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