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上方二维码可识别购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立至今已有20余年,其项目申报的问题每年都受到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人文社科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每年申报前各单位大都请专人讲座,可时间短、内容多,所讲的方法只能是大思路、大原则、大框架,许多落到实际操作的问题难以得到具体的讲解,也缺少规范准确的行文示范。尤其是2015年项目申报改革之后,业界更是渴望能在该方面得到切实有效、具体可行的指导。
为了帮助更多项目申报者少走弯路,报项成功,黄忠廉教授收集、整理了有关项目申报的经验教训,凝练出了300个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将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的具体流程进行梳理,辅以可模仿操作的示例。终凝结为《人文社科项目申报300问》。
黄忠廉
1965年生于湖北,博士、二级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专攻变译理论、科学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理论翻译学、汉译语言和汉外对比等。主持国家社科项目4项,部级6项,主编丛书4套,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现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获第六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
▲全国第一本以“指导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为主题的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参考书籍
《人文社科项目申报300问》通过300轮问答细陈人文社科项目申报方略。全书大致按申报前、中、后三阶段从宏观到微观组织问答,相应的板块均给出具体、规范的文书示例以供读者参考和借鉴。此外,每轮问答佐以实证,核计200余例,由作者自身经验和学界同行经验汇集而来,有理有据,科学可考。
书中300轮问答涉及申报总论、项目指南、申报管理、封面设计、数据表填写、课题论证、研究基础和条件保障、经费预算、推荐人意见、编撰之道、评审过程、申请书兼活页足本共12个板块,以申请书为整体,内含活页,向报前准备和报后评审两头延伸。整个研究以自己或他人申报成功的项目为案例,以申报者、评审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宣讲者的多重身份,或现身说法,或旁观指点,或纵观全局,剖析成败原因,全方位审视项目申报,力求为外语界以及其他各界学者申报国家社科项目支招。
Q:标题“熟即俗”?慎用哪几种标题套路?
A:如果某类题目模式化了,如“A与B研究”“基于A的B研究”“A下的B研究”等,会产生“熟即俗”的结果。外语界引进或坚持这几种模式,业内越来越流行,却渐渐引起非议,成了颇受疑议或滥用的标题模式。
第一类,“A与B研究”。此类模式属于关系研究。“A与B”式研究模式曾遭国内某些人的贬损,甚至认为是“简单化乃至庸俗化”。“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的生成与演变研究”中的“与”是明清小说文本形态两个方面的研究,但“清代人口流动与黑龙江流域开发研究”就不清晰,A与B关系是什么,应将A与B的关系提炼为C。这种模式无重心,无核心。
第二类,“基于A的B研究”。此类模式旨在以A理论为基础研究B事物,弱点同上。“基于”义即“根据”,“基于”的对象可能是事实,也可是理论,多为后者。如某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基于多学科的视域的认知研究”实为“认知多学科研究”,前者显得高大上,实则冗余;又如“基于语料库的俄罗斯主流媒体涉华报道话语研究”可以改为“俄罗斯主流媒体涉华报道话语语料库研究”。
第三类,“A下的B研究”。此类模式属于印证式研究,旨在用A视角研究B事物。拿着某种理论,冲着中国的事实就往下罩,给人的感觉是,要么脱节,要么隔膜。以理论阐释事实的少,用事实去印证某个理论的多,一旦觉得理论的某个方面无例可证,就舍去,这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于初事研究者是不太妥的。应将A与B的切合点C找出,用作标题关键词,进而命题。
Q:炼题:一坨泥何以炼出青花瓷?
A:如何将看似平常却有价值的对象提炼成高大上的选题?好比是一坨泥,如何经过揉挤、做坯、印坯、利坯、荡里釉……烧窑、开窑和验磨等环节,炼出青花瓷?
现以公示语外译研究为例,该类研究现象研究较多,原理研究不足。俄语界才刚起步,能否从再普通不过的现象中产生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呢?
最初拟作“公示语俄译研究”,算是第1稿,但太泛,太窄;
第2稿改为“公示语俄译规范研究”,虽具体化了,仍太俗;
第3稿改为“公示语俄译规范与国家形象研究”,与对外交流和文化走出去相结合了;
第4稿改为“公示语俄译规范与中国形象建构研究”,建构,表明需要建构,显示动态,且明确为中国形象;
第5稿改为“中国公示语俄语规范与中国形象建构研究”,加“中国”,限定是国内的公示语俄译,但两个“中国”重复;
第6稿改为“境内公示语俄语规范与中国形象建构研究”,“中国”改为“境内”,就不涉及港澳台,缩小了空间;
第7稿改为“境内服务窗口俄译规范与中国形象建构研究”加“服务窗口”,升至双语服务战略,隐含翻译,同时避用不太受待见的“公示语”;
第8稿改为“境内俄语服务窗口语言生态与中国形象建构研究”用“语言生态”替代“规范”,升至语言生态学高度,暗指当下存在着问题,俄译生态环境不佳。最终获得2013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Q:综述如何避用描述、偶用论述、主用叙述?
A:综述要讲“三述”,一般主张杜绝描述,主用叙述,少用论述,因为:
1)描述的对象多是细节,甚至是情节,是形象的表述;有人好用新闻式写法,喜用时髦词汇,多用形容词、副词等,时不时地用问题与感叹号表达情感,泛用修辞手法,好大而化之地做简单化解释等,显得假大空,华而不实,冗余信息多多,核心内容寥寥。
2)叙述的对象是事情事件,可如史家秉笔直书,几句话说清已有文献的内容,反映各家的学术思想,重在转述,是典型的述而不作。即便是“述”之后的简评,也只是直抒己见,不经推理论证。
3)论述的对象是事理。综述的论证并非真正的论证,不用三段式推理论证,太过冥想思辨,报告也难获资助,这尽管不合理,却是很真实。不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方式,偶用“综上、因此”之类的逻辑推理的关键词,却不见严格的推理过程。
Q:何谓总体框架?如何与昔日“研究内容”兼容?
A:2014年前申请书的“研究内容”写作要求较单一,未作细致提示;2015年后新版本将其分为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和主要目标。那么,“总体框架”与2014年前的“研究内容”是何关系?
框架即事物的总体结构,那么,总体框架在此指研究内容的总体结构,应该是构成整个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有人理解成未来书稿的章节目录,也不无道理,只是不能简简单单地列出目录。但是,框架并非内容,只有框架,真正要看的具体内容似乎无处安身。而评委要看的压舱石似乎不好摆放了;船舱仿佛是框,更是“筐”,“石”则是内容。更令人担忧的是评委有时也未区分清框架与内容,有人仍按内容要求看新的框架,2015年的评审在此认识混乱,评委之间因此而意见相左,评审结果出现争议。
这一新旧变化的矛盾如何解决?不妨二者兼顾,以旧推新,既保持老评委看重看顺“内容”的评审惯性,又照顾新版申报书的字面要求:有框有架含内容,将内容“框”在“架”内!即将主要内容设出几大标题支起骨架,而将具体内容变为血肉,填入其中。
Q:价值表述如何排列利于评?
A:价值可成段表述,但段内需有分层标志,如分号、序号“1)、2)、3)”或“第一、第二”等语篇衔接手段,以便更好地显出层次,方便评审。
确立本课题价值体系后,可按高、中、低三级由宏观到微观排列价值。但是,并非每位评委都清楚高中低三级价值体系(见下表),而价值体系中通讯评委最想抓住的、可助你入围的价值便是最重要的价值;若能一眼看中最重要的价值,终审评委可直接提取用于推荐,则极利于为你立项。因此,可以不按价值体系序列、而按重要性序列自上而下排列,依据课题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三类项目的性质,将最重要的价值上置,次要者随后,依此下排。
课题三级价值体系
▽
三级价值 | 具体表现 |
高 | 社会价值 | 政治意义、战略意义、国家利益、文化作用、经济发展… |
中 | 学理价值 | 科学价值、学科价值、理论价值、思想价值、方法论价值… |
低 | 现实价值 | 应用价值、实践意义、经济效益、战术作用、实用价值… |
三级价值体系包含12种以上价值,每层次选择2-3个最能反映课题的价值,共6-9点,再按重要性重新排序,最终选出前4-6点分行排列。一般而言,最重要的价值可占两行,其他价值可占一行,数量即份量,因此,要求思精言简。
若能精益求精,更方便评审,还可对价值进一步提炼成3-5字的标题,上下对齐,让评委一眼看明。
看百问百答,知申报原理。
仿具体示例,明申报技巧。
大处着眼,关注宏观指导;小处着手,重视实际操作。
阐释诸多认识,传播申报经验;问得明白细致,答得科学具体。
熟读活用,让您发现项目申报其实没有那么难!
▽
《人文社科项目申报300问》
▲长按上方二维码可识别购买
注:本书籍为预售,预计8月25日发货,数量有限,如您想购买,可先下单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