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研究
“一号在手,投资无忧!”此微信公众号为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权威发布平台,力求信息及时、准确,是您投资好帮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  ·  86年前,“ASIA”杂志怎么评价浙大? ·  昨天  
苏州新闻  ·  正在公示!恭喜苏州这些高校! ·  昨天  
苏州新闻  ·  正在公示!恭喜苏州这些高校!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新学期,昂扬起航! ·  2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新学期,昂扬起航!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成绩焦虑?学业迷茫?别担心!“向学”学业咨询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研究

【债券】基本面下行压力凸显,年内“中性”降准是可能选项

中信研究  · 公众号  ·  · 2017-09-15 08:06

正文

—— 联系人:明明;章立聪、余经纬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 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 ,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继7月经济数据全线回落后,昨日公布的8月经济数据再次全面下滑,基本面下行压力不容小觑。 在经济维稳需求下,年内降准是否可行?对实体和金融体系有何影响?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历史上,货币政策对基本面有一定领先性,降准通常开启于经济全面下行前夕。 2000 年以来,我国共经历两次降准周期,分别始于2008年9月和2011年11月。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需于2008年10月起明显走弱,但央行已于2008年9月25日率先降准。受欧债危机影响,我国出口欧盟金额累计同比于2012年1月骤降,央行同样先行一步,于2011年12月开启降准。由此可见,货币政策已不再是盯住经济基本面的一个滞后变量,可根据经济预期适度预调微调,不必等到基本面出现大幅波动才出手。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作用效果较为猛烈,不适宜频繁使用,因此降准、加准通常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或经济明显过热时候才被启用。

8 月经济数据全面回落,年内经济高点料已过,降准有其必要性。 6 月以来,市场对经济基本面复苏颇为乐观,主要来源于上半年经济增长超预期和6月以来上游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但实际上经济增长的内生动能并不稳固。就目前而言,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均出现下滑。展望三、四季度,在环保限产施压工业生产、地方政府财政刺激意愿低迷、房地产调控打击房产销售、美欧复苏遭遇“天花板”等诸多因素的叠加之下,基本面下行压力凸现,年内降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降准有助化解流动性结构失衡,“中性”降准无碍金融去杠杆。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结构失衡严重,一方面,R007和DR007间严重分化,非银机构流动性水平显著低于银行体系。另一方面,同业存单托管量高企,中小银行流动性水平明显低于大银行。金融体系流动性结构性失衡具有两大弊端:一是不利三农、小微企业发展,二是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为修复结构性失衡,“普惠”降准实有必要。虽然有观点认为,降准释放的宽松信号太大,与当前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去杠杆的总体基调不符,但实际上降准未必是“大水漫灌”的总量宽松,也可以更为中性的方式实现,即在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实现流动性总量不显著增加,但结构性失衡问题得到明显修复的目的。

人民币贬值预期已消,年内降准迎来时间窗口,利好债市。 5 月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接连突破6.8、6.7、6.6、6.5四道整数关口。上周末,央行公告将外汇风险保证金率降为零,降低银行远期售汇成本,虽然短期内起到鼓励资本流出、遏制人民币升值的效果,但进一步看,央行取消外汇风险保证金,正表明央行认为人民币贬值基础已不存在,因此,关于降准释放宽松信号、导致人民币贬值的忧虑可以暂时搁置。降准有助修复金融体系结构性失衡,让非银、中小机构能安然度过季末等流动性紧张的时刻,而不必大肆抬高负债成本以平头寸,有助于稳固其对债市的配置需求。

债市策略:从历史经验来看,货币政策对基本面有一定领先性,降准通常开启于经济全面下行前夕。 8 月经济数据全面回落,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均出现下滑,展望三、四季度,在环保限产施压工业生产、地方政府财政刺激意愿低迷、房地产调控打击房产销售、美欧复苏遭遇“天花板”等诸多因素的叠加之下,基本面下行压力凸现,因此年内降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对金融体系而言,降准可以化解流动性结构失衡,有助非银机构、中小银行安然“过冬”,稳固其对债市的配置需求。我们坚持十年国债收益率的顶部中枢在3.6%的判断不变。

信用债市场:市场利率:9月14日,债券收益率长端上行、中端下行。 其中AAA中票1Y走平,3Y下行3BP,5Y上行2BP;AA中票1Y下行2BP、3Y下行3BP、5Y上行2BP;AA-中票1Y走平、3Y下行3BP、5Y上行2BP。

可转债市场点评:周四沪深两市双双低开,之后维持震荡走势,尾盘上证综指收跌0.38%,深证成指收跌0.19%。 上周可转债发行新规出台,最终落地版本与征求意见版本的差别有限。对于申购新规除去市场一致预期的中签率大幅降低,投资者通过一级市场获益将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股债联动的“抢权”行为必须受到重视。对于市场而言随着新规的正式发布,前期短暂停滞的转债发行势必重启。我们判断在未来数月转债市场高概率将迎来发行高峰期,平均每周可能会有一只以上的转债发行。短期来看发行重启将为转债市场带来一定的供给冲击,存量转债溢价率可能有压缩的风险。从昨天市场的表现来看已经开始呈现溢价压缩的走势,我们认为第一波冲击已经接近尾声,下一波需要担忧的也是实际发行开闸时的节奏。但长期来看发行市场的完善有利于我国转债市场存量规模的上升逐渐摆脱小众市场的现状,特别是为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个券池吸引更多玩家的参与。因此短期市场可能面临一定冲击,但基于对于正股结构性行情的判断,我们认为冲击背后依旧蕴藏着机会。短期可以适当调整仓位,获利了结一部分高价格高溢价个券。具体策略方面具体可以关注三一、电气、久其、国贸、以及三个重点板块金融、化工、能源相关标的。

风险提示: 个券相关公司业绩不及预期。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当日发布的《晨会》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晨会》报告。


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特别提示: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的研究部编写,仅供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在新媒体背景下观点的及时交流。中信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证券的客户。


中信证券研究部定位为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团队,所提供的卖方研究服务主要面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其他类型的投资者在分类结果和分类结果和评级结果评级结果与卖方研究服务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前提下,在接受卖方研究服务前,还应当联系中信证券机构销售服务部门或经纪业务系统的客户经理,对该项服务的性质、特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若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关于本资料的性质。 本资料的性质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该项服务通常是根据专业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或特点,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和研究方法所提供的中长期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而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投资操作性意见:(1)该项服务所提供的分析意见仅代表中信证券研究部在相关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因此,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2)该项服务是一项“标准化服务”,侧重于提供中长期的投资价值判断和相对指数表现。其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每一位使用者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目标、需求等个性化情况,也不涉及每一项具体投资决策的“选股”和“择时”判断,因此,不能够将其视为针对特定投资者的、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投资操作建议,也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


关于使用本资料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当使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或损失。 (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在关键假设条件下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如:给予个股“买入”投资评级,并不等同于建议在当前时点/当前价位执行买入的投资操作)。(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中信证券对本资料提供的分析意见并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担保或保证。以往的表现不能够作为日后表现的佐证或担保。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情况并配合其他分析手段。投资者在使用该项服务辅助进行具体投资决策时,还需要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中信证券并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4)为避免对本资料及其对应的证券研究报告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逻辑及其关键假设、投资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