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会学理论大缸
网址www.sociologicaltheory.cn以抢二道贩子饭碗为目标,传达学习Sociological Theory等英文期刊前沿经典有关精神,抓好摘译推送中心工作,把推动汉语社会学理论发展作为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个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社会学理论大缸

读博有点抑郁,到底是我个人问题还是普遍现象?|宇凡问答

社会学理论大缸  · 公众号  · 科研  · 2025-03-16 18:0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孙宇凡

编辑/吴雨萱

排版/婉燕



问题:

宇凡学长好!我现在博一,已经因为读博读得有点抑郁,到底是我的个人原因还是读博的普遍现象呢?

研究背景:

我本科和硕士都是商科的,因为想逃避疫情时的就业竞争和不喜欢的专业,于是选择跨专业申请了社科方向的博士。虽然我的导师是个大牛,但对我完全是放养型培养, 从入学开始我就只能自己摸索寻找研究方向,感觉很挣扎


我对科研的热情并不是很大,并不想一辈子以科研为生。但我也 挺焦虑 的,因为我习惯性会想未来要怎么规划。所以我压力很大:一方面担心自己研究的东西没有价值、又担心没法顺利毕业、就算顺利毕业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体面的工作。 但身边的朋友 ,有的发文顺利,有的也一样艰难,我也搞不懂这种焦虑和挣扎到底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导致的。

回复:

你好呀!我真的很能理解你的心情,读博本身就是自我和环境、期望和现实不断碰撞的过程。学术是一段漫长而艰苦的旅程,本身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更不用说考虑到未来需要面对就业市场的不确定和高风险。


我的读博几年时间,也经常感到心态在不断摇摆,有时感觉自己做得不错,有时又感觉很着急,有时多问自己初心,有时又和身边人比较。我也感觉读博心态都是要不断适应和不断调整的。


如果目前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情绪障碍,还是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建议哦,身体健康一定是最重要的。 我并非心理专业出身,只能从同辈的立场和社会学的角度劝慰你:读博时心态不稳定,是大家都会有的情况,不用都怪在自己的自身上。


*图源:Google


一方面, 研究生、博士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叙事,而是一个 社会性、公共性 的议题。记得之前有个公共事件,就是北邮研究生联合举报导师的文件中就揭示了有毒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摧残;而在美国,一份对308名政治学专业博士的调查也显示30%的受访者存在抑郁症状。这都与大学的“内卷生态”、高校教师的“职业负荷”、社会过高的“教育期望”等等高度相关。


*图源:Google


我也看到一篇文章,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社会学老师Max Holleran研究西班牙“迷惘一代”的论文。他的研究也发现: 青年的迷惘和困顿就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结果。 西班牙青年也承担着父母和自己对向上流动的期望,但在08年的金融危机后,他们也遭受了“就业难”的打击。许多人因此像你一样,选择推迟就业继续深造,等待经济环境变好。相信包括你在内,这一代中国青年很能与他们感同身受。他的研究指出,社会的动荡和危机给青年们带来了 三重未来感的社会时间心态


  • 等待:希望困难过去,就能找到好工作了。

  • 推迟:就业难让自己的所有人生重大决定都要推迟,甚至连累父母。

  • 幻灭:教育真能带来回报吗?年轻人开始怀疑了。


所以,你的迷茫、痛苦和焦虑其实是时代的脉搏,你不必为此过分内耗。


* 图源:Google


另一方面, 虽然我很难为你指明未来的方向,但仍然希望给你一些调整心态的建议:


我们可以在“附近”重建社会支持的网络 。Max Holleran的研究中展示了一种年轻人回归农村的生活:农村生活+互联网接单工作+享受花园景观。村里的老人也积极帮助这些逃离大城市的青年,重新建立跨代际的社会关系网络。归园田居可能对你而言未必现实,但这显示了社会支持和关系网络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地寻求身边的朋友、父母的帮助,与导师聊聊你的焦虑,或者向专业人士求助。


我自己也可以是这样。身边有几个能随时聊自己研究的朋友,真的非常有帮助!因为焦虑和着急都不会郁结在心里,而是可以相互分享,就可以相互分担了!


我们也可以 转向多元的生活和职业生涯时间观 。要知道,我们的人生并不由科研成果决定,不管早一年还是晚一年毕业,我们这几年读博时间也并不是白费的。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尝试学一些新东西,挖掘自己在科研之外的生活意义,重建自己的信心和价值感。


像我为什么喜欢做公众号和学术传播呢?一部分原因在于,我认为做事情要得到反馈才会有意义感,但学术的反馈确实太漫长、而且过程太孤单了。我可能花两年写一篇论文也只有2个匿名的评审人读过,而且多是批评意见。那我为什么不把这两年写作时间里,也同时学习其它技能、从不同渠道获得反馈呢?不仅提升自我,也能在学术之外找到更多价值感。


——孙宇凡


文献来源:

  • Almasri N, Read B, Vandeweerdt C. Mental Health and the PhD: Insights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Science. P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2022;55(2):347-353.

  • Holleran, Max. 2019. ‘The “Lost Generation” of the 2008 Crisis: Generational Memory and Conflict in Spain’. Journal of Sociology 55(3):463–77.


相关推送

“北邮研究生联合举报导师”的背后,是无数读研读博到抑郁的学生

最难年关:就业难、考研难、父母沟通难

硕士毕业还是“学术门外汉”,要不要读个二硕再申博?


这是社会学理论大缸的第 1026 期推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