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好喝茶。
喝茶离不开茶缸。
上世纪60至80年代,茶缸是北京人人手一个,须臾不离的生活用具之一,马未都先生发表在新浪网的第1214篇博文——茶缸,则专门记述了茶缸在北京市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茶缸是搪瓷的,俗称“把儿缸子”(发音“瓣儿”),因其右侧有一个把手,北京人说话有儿音,更多的时候,管茶缸叫“把儿缸子”,意即带“把儿”的缸子。那时,这“把儿缸子”在工厂用得最多,且大部分是有来历的,在此网罗一下:工会积极分子、学雷锋小组长、先进班组及先进生产者、计划生育先进、献血纪念、建厂纪念、参军纪念、退伍留念、单位定制......还有许多,一时想不起来了,但最多的,是毛主席接见系列纪念(接见红卫兵、首都工人代表、首都农民代表......)。
当时,自己掏腰包买的人也有,但好象不多,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能耐搞到一个有来历的“把儿缸子”,第一天拿到单位用时,缸子的主人还要绘声绘色并且数次讲述缸子的来历,有的是解释有的是炫耀,听的人无一不是伸长脖子瞪直双眼,话音后的“啧啧”至少持续5秒。
因这缸子是搪瓷的,大约使上一年左右,因为磕碰,就会出现掉瓷儿现象。掉瓷儿以二个部位居多:一是口沿,就是缸子与嘴接触的部位,或多或少出现斑驳,但不影响使用,也不拉(二声)嘴;二是底部。这个部位最重要,但那时东西质量好,瓷儿厚铁硬,即使掉瓷儿了,也能对付再用2--3年,只是影响美观。
通常,一个缸子陪伴主人3年左右,3年中,绝大部分主人都是“一槽儿烂”,即从不清洗内壁,任凭黑黑的茶锈肆无忌惮地在缸子里安家。为什么“一槽儿烂”呢?因为那时好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茶缸子的标准样子就是黑,越黑,说明主人喝的茶越多,越好。茶锈越多,沉香越浓,加之,那时也没有讲卫生的习惯,但是,这也说不上是讲不讲卫生,好象跟讲卫生没关系。
当时,坊间流传这样一个笑话:一个摄制组到农村拍摄农民生活题材的电影,看到一个老农的茶缸茶锈黑似墨、坚似铁,遂欲借来“上镜”。哪知老农怕人家嫌黑,纱纸磨、沙土蹭,愣是把黝黑的茶缸恢复了原状,第二天,当老农双手递上焕然一新的缸子时,摄制组拂手就走,老农追着问了半里地,人家说:谁让你弄白的,我们要的就是黑!
北京稻香村居然还有这些吃法!
新街口JJ迪厅的回忆!
我是东城人 我是西城人
我是朝阳人 我是海淀人
我是宣武人 我是崇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