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幸运,毕竟,不是每个国家、时代、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
——吴晓波
文/巴九灵 (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对未来 20 年的中国经济而言,如果说有什么因素特别重要,那么
中产阶层崛起
一定是其中之一。
中国中产阶层规模目前已
超过 1 亿
,
吴晓波频道将以半年为周期开展调查,持续跟踪中国中产阶层的新动向,内容包括
职业、生活、财务、消费
等方面。
在去年年底的第一次大调查中,我们首先提出了「新中产」的概念。我们认为这是一群
最近数年崛起、以 80 后 90 后为主
的新晋中产阶层,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立场鲜明、价值观坚定,将是中国中产阶层的中坚力量。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的主要对象是吴晓波频道的订阅用户——一个典型的中产群体,参与人数达到 50000+,回收有效问卷
18446 份
,可能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中产调查。
如果我们以家庭年收入 10-50 万作为标准,则
2/3
的调查参与者家庭处于中产阶层的范围,他们的特点鲜明,比如:
75%
来自于一二线城市,70%是80后或90后,66%已婚,92%接受过高等教育。
68%
的人配有私家车,65%有健身计划,51%在未来一年计划出境游;
超过99.7%的中产人士,在银行存款外配置其他资产;
最关心的信息内容是财经事件,其次是时政新闻,第三是理财内容;
价值观上认可自我奋斗,认为对事业最重要的是情商、智商等个人因素。
半年过去,我们发现中国中产群体尚在不断迭代,诸多新现象不断冒出,还远不是完全体。
比如
消费升级
。
作为一个消费者,升级体现在哪些方面,是质量、设计、外型还是整体消费能力?
比如新一轮
「
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
的争论,是什么因素在驱动人才的流动,是房价、生活成本、就业机会还是其他原因?
比如中产阶层的
自我认定
。
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认为自己从中产家庭子弟的良好教育资源中受益良多,引发的关于中产身份认定的讨论。而很多符合中产标准的家庭,并不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
上一次调查的结果显示,
对于中产阶层人群的理解和研究,也还远远不够。
因此,我们相应地在新一轮的调查与报告中将作出以下调整:
①
中产人群的定义,从单纯的收入标准,扩展为收入、教育、职业的多元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