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咪丫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这本“寒假生活”,就先做到这里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这本“寒假生活”,就先做到这里 ·  昨天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北方飘来的雪,带来我思念的回信” ·  4 天前  
武汉大学  ·  满血版DeepSeek上线武大!还有高阶玩法 ·  3 天前  
第一财经资讯  ·  两年消失8000万张!信用卡业务春寒料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咪丫鱼

《与原生家庭和解》:看到自己,才能治愈自己

咪丫鱼  · 简书  ·  · 2018-12-14 19:36

正文

[瑞士]爱丽丝.米勒著,与原生家庭和解.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8年

图片来自@咪丫鱼

作者简介: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瑞士籍世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早期心理创伤的成因以及对其成年后的影响而著称。著作:《都是为你好》、《身体不说谎》、《夏娃的觉醒》、《天才儿童的悲剧》、《你不应该知道》、《幸福童年的秘密》等书籍。

当前社会中原生家庭的说法已经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在分析人的心理问题的时候,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从原生家庭的角度来分析个体的问题,以寻求更为全面的探讨和解析,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如何解析人的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遭遇的养育问题甚至是伤害性的问题又该如何进行咨询和处理?此书采用精神分析的思想解析自恋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深入探讨了原生家庭中父母内心缺陷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应对及成长发展自我。

我们早早地就开始鄙视自私者。一个孩子如果满足了父母有意或无意的要求,他就是一个“好孩子”;但是如果他拒绝满足要求,或者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背道而驰,那他就会被说成是自私者。父母通常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谓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而教育孩子,事实上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的需求。所以才有了“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的父母,和剪断了孩子的翅膀,却逼着孩子飞翔的父母。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 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孩子的双手,拿着一张26分的考试卷,整个人微微后缩,眼角下垂,神情紧张,看起来怯怯的样子,身上刻着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你脑子让猪吃了吗?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如果一位母亲能够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尊重自己和孩子,那她根本无需教会孩子尊重,孩子便会认真对待自己和他人。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常把自爱和他爱对立起来,但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难以想象他会真的爱别人,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机会去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去体验自我,又怎能做到自爱?(与本人的《为了孩子,请好好爱你自己》的思想较为一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基于他们自己的需要或者情结,那么他们只是在打着“爱孩子”的口号来满足自己对爱的需求。一味迎合父母的需求,没有被父母真正看到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形成真正的“自体客体”,他们会形成一个“虚假人格”,或者温尼科特所说的“虚假自我”。

很多人采取的方式是完全否认经历过的痛苦,将施虐的父母理想化。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 感受到对父母的愤怒是不能被接受的情绪, 所以很多人会为自己的感受感到痛苦、不安甚至自责、羞耻,所以会否定自己的感受或者隔离自己的感受,以至于有一些人会出现躯体化症状。 在成人的过程中,这两种行为都导致毁灭或者自我毁灭。正视那个被忽视的、不被理解的、充满恐惧的孩子,让童年时的自己,重新进入自己的视野,而不是拒绝、忘记甚至是完全隔离那个孩子或者是那个时期的情绪情感,才是真正的治愈。

成年人或多或少会有意识地、克制不住地、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权力,这种权力施加是所有鄙视与歧视的根源。 对弱小者的鄙视是避免自己无助感爆发的最好办法,也是软弱的表现。 当看到更弱小的孩子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成人发现终于可以有一个人没有办法反抗、打击自己的时候,成人的优越感油然而生,而曾经经历过的被打压而没有办法应对的无助感就开始投射到孩子的身上,通过鄙视,感受强大,同时也感受到控制感。 鄙视是弱者的武器,也是对自己某些不受欢迎的情感的防御。成年人或多或少会有意识地、克制不住地、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加权力,这种权力是所有鄙视与歧视的根源。

在俄狄浦斯阶段,使孩子感到受辱的,并不是欲望没有被满足,而是别人对他本能欲望的鄙视。如果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他能够有意识地体会到自己早期的无助感与自恋性的愤怒感,那他就不必再借助鄙视他人来抵抗自己的无助感。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童年的痛苦,这些痛苦也因此构成了鄙视下一代人的隐藏源头。然后,我们会采用防御机制来为自己开脱,我们的孩子体会到这种鄙视,正是代际传递的表现。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自己被鄙视的时候那种羞耻感和痛苦,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被父母和社会规则压抑下的感受,我们就被自己治愈了。那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会真正地看到孩子,而不是通过孩子来看到自己,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对孩子的尊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