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洪言若轻
每一篇都是日报水平,写给比我聪明的人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人生活网  ·  伊州地毯清洁工4.99美元淘的盘子,竟是中国 ... ·  2 天前  
华人生活网  ·  伊州地毯清洁工4.99美元淘的盘子,竟是中国 ... ·  2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民营经济第一城:深圳还是杭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洪言若轻

Live话题:临床研究和疾病管理

洪言若轻  · 知乎专栏  ·  · 2018-03-14 17:26

正文

如果有幸和临床研究的申办方、执行人和参与者进行过接触,那么就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观点: 只要临床研究的设计合理并执行到位,参与者 ,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患者(1),在试验期间, 将获得极好的疾病管理体验 ,无论是疾病指标上还是生活状态上,都会较前出现很大的改善。

可以说,临床研究是最好的疾病管理模式,没有之一。

疾病管理,简单来说,就是“ 适用于特定病患的医疗干预方案 ”,但是在专业层面,它还包含两个隐性前提, 一是病情可干预 二是患者是干预的执行人 (2)。第一个前提没有太大争议,例如对于危重症,那“疾病管理”就不具备显著价值,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应对措施是采取及时且正确的医疗措施;第二个前提有些拗口,不过却是疾病管理的真谛所在。

在一项临床研究中,患者需要遵守研究设计的规则并及时反馈其个人和试验医疗有关的信息。通过一套服务流程完成病情报告和医生反馈的连接,这套流程基于标准操作规范(SOP)设定,符合临床研究管理机构的管理规范。

传统上,上述规范由被称为 临床研究协调员 ( C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 CRC)的人员具体负责落实,他们对患者-医生之间的信息流转落实直接负责,是临床研究的核心人员,行文至此,如果仅停留在此,那么本文将转变成临床研究相关人员的简介,而我更想探讨的是如果将类似CRC的角色作为疾病管理中的重要参与者,其本质是什么?

我以为是 以病患为中心的数据流转机制

回到临床研究,遵循这套机制,欧美大约在2000年之后,形成了以 电子化临床结果评估 (electronic Clinical Outcome Assessment,eCOA)为临床研究患者管理解决方案的信息技术产品,并由此延伸出 电子化患者报告结果 (electronic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ePRO)之类的系列解决方案。

这样一套系统的出现源自良好规范临床研究患者管理(背后则是临床研究数据管理)的硬性需求,虽然有超过15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相关领域专门,这套体系一直处于“闷声发大财”的境地之中,国内更是没有太多人跟进(很国内临床研究的地位类似)。略具嘲讽的是,很多以“健康管理”为噱头的创业公司鲜有对这一良好规范管理业务的认知,搞得健康管理成了众生口中的“玄学”(是什么?管什么?怎么管?概念多于实践)。

基于需求发包方,第一代eCOA的出发点是满足CRC工作需求的,几乎就是 电子数据采集系统 (Electronic Data Capture System,EDC)的翻版,受试者端严重缺乏交互;同时由于临床研究的严肃性,eCOA产品的开发有着严格的管理规范,数据保护和使用上audit要求极高;三者管理机构对硬件的限制也阻碍了此类产品的拓展。当然,由于市场深度足够,鲜有公司会挑战现状。

转机首先出现在FDA等管理机构对eCOA硬件的放松上,BYOD获得了FDA的认可,允许其进入临床研究领域。所谓BYOD,即 自备设备 (Bring Your Own Device),FDA的松绑令意味着患者可以以非定制设备来报告其临床研究相关数据,在此过程中,促成的交互体验也将成为一种合理需求被关注到。有行业内人员认为, 第二代eCOA将以受试者(患者)为中心 ,打造基于患者结果的临床研究解决方案(3)。

在三年前的一篇旧文中( 洪论:一种新的医患沟通模式——Apple ResearchKit发布再延伸 ),我曾提到临床研究中交流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是临床研究顺利执行的基础,也是患者参与临床研究的基本动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