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维小维
首发公众号:维小维生素(Weixiaowei6)
傅园慧独特的减压方式:满身抓痕
前段时间,傅园慧自虐的方式登上了热搜。参加杭州短池世锦赛女子50米仰泳决赛的她,两条手臂布满抓痕,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
她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凶猛的激励方式,希望自己上战场之前能够保持清醒,所以必须要让自己疼一下。
最终,她虽然没得到金牌,但已经是近两年最好的表现了,有遗憾也有满意。
说实话,看完这张照片,我没有惊讶,也没有心疼,只有4个字:感同身受。因为她让我想起来读初中时的自己。
忘记是受了什么刺激,我开始用圆规扎自己的手。
英语单词想不起来?扎一下;
数学应用题解不出来?扎一下;
古诗词不能全部默写出来?扎一下。
下午犯困的时候扎一下;
上课跑神的时候也扎一下
......
就这样,没过多久,我的手就千疮百孔,像被蚊子叮过之后密密麻麻的红点。
本来成绩倒数的我,凭借着这种变态的自虐方式,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高中。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甚至差点没考上大学。因为我再也没舍得对自己“下狠手”,用“凶猛的激励方式”刺激自己。
说实话,我不鼓励大家都像傅园慧这样自虐,也并不鼓励都要以扎痛自己为代价,去换取成功。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方式,无论是疼痛,是恐惧,还是焦虑,去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这种自我认知就是:知道自己远远可以做得更好,但现在做得依然不够好。
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部职场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安迪误打误撞进了时尚杂志社工作,这与她热爱的记者事业相差甚远。于是她不在乎身边人的吐槽,看起来很认真工作的她,其实内心都是在应付和拒绝。
当上司米兰达对她的工作不满意时,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找好友倾诉和抱怨。
好友奈杰尔对安迪说,
“如果觉得累,辞职好了。
我可以在五分钟内找到一个很想要这份工作的女孩顶替你。
你以为你在努力工作,其实不过是在抱怨。
你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杂志,其实这是希望的灯塔。
如此多的人在为这个事业拼命,你却对它毫不关心,反而抱怨你的老板为什么不亲吻你的额头,再给你的作用批一颗五角星。”
于是,她开始逼自己时尚穿搭,逼自己接受工作强度大的工作,因为她坚信自己绝对不会像前两任助理一样马上辞职,她一定可以坚持到最后。
后来的她,简直是“虐待”自己。
她想方设法联系能起飞的飞机,利用各种人脉拿到《哈利波特》最新的手稿,甚至可以在一个晚上记住两大本到访嘉宾的面容和人物事迹。
因为她知道,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刘墉也曾经分享过一段类似的经历。
作为作家,他经历了所有作家都要面临的一种状况:被报社逼,被出版社逼。
他的一篇篇优秀的作品,不是被勤奋逼出来的,其实是被报社出版社的编辑逼出来的。
只有站在危机感的世界里,人才会有产出,有结果,有成绩。
所以,最后他感叹:
“逼字,是长了腿的一口田。
一口田旁边有神的保佑,就是“福”;
一口田加个屋顶,表示有房有车,就是“富”。
所幸,世界上有“逼”这件事,我们才能超越自己,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
所以,其实我们应该特别感恩那些曾经责备、逼迫甚至“虐待”过自己的人,无论这个人是你自己,你父母还是你上司。
人总是特别容易对自己“手下留情”,是他们,让我们超越了“适可而止”。
猎豹移动CEO傅盛指出,人的认知状态分成四种: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知道自己知道;
-
不知道自已知道。
95%的人都处在第一种人的状态。他们有一个特点:自以为是。
有些人,一直站在半山腰,并不知道山顶是什么风景。如果自我认知也是在山腰就算了,可怕的是他却一直以为自己站在了巅峰。
有这么一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轮不到拼天赋。”
现代式竞争,不怕间歇性抽风式努力的人,最怕是持续性自虐式拼命的人。
因为他们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努力真的渺小到不值一提。
有一个考国际护士证的师姐跟我诉苦,自己就是忍不住,复习半个钟,抖音2小时;
本来报了个班想加强下英语的,结果以为网课可以慢慢来,结果慢到课程都过了期还没有看完。
在很多人的眼里,她已经是个很努力的师姐了,因为在报名的那一刻已经超越了大部分的同僚。
然而,她说,自己的雄心,好像就止步在了报名的那一刻。
想想也是挺悲哀的。
每个人都说:“我已经很努力了!” 事实真的如此么?
是与不是,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只有结果说了算。
管理学教授陈春花说:
“有人问我,一个人的潜力与结果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从来不敢直接回答是正相关。
我能回答的就是:你决定你的结果。但我不能回答,你的潜力会不会让你有结果。”
潜力再高,如果自我认知不对,付出一些自以为是的仅仅自我感动的努力,那自然是毫无结果。
我认为,任何事情的结果,的确才是所谓努力最好的解读。
我想起来华人第一打工皇帝陆奇,他是让全世界大咖挤破头都想得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