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鲍仁君
常驻克利夫兰,告诉您我看到的NBA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自贡网  ·  土味玩具,年销售额突破80万! ·  昨天  
自贡网  ·  @自贡人,3月起看病不用再交这笔钱! ·  2 天前  
四川日报  ·  找工作速看!成都一大批市属国企招聘来了 ·  3 天前  
四川日报  ·  特朗普宣布:恢复死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鲍仁君

为什么重庆公交车的乘客不反抗?

鲍仁君  · 公众号  ·  · 2018-11-07 22:48

正文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过去有一阵了。罪魁祸首,也是几度反转,先是小车司机,再是公交车司机,然后是打司机的乘客。

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个群体始终背负骂名:车上的其他乘客。网上的很多舆论,说其他乘客也是活该,漠不关心导致了坠江,“雪崩来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动动嘴皮子,骂人是很容易的。碰到这种事情,很多键盘侠在网上的论调,都是义愤填膺,“还有男人嘛?” “我如果在现场,我当时就踹飞她!”  能不能做到,我们就不清楚了,说不定车上的几个乘客,回到家也是这样的键盘侠。

我当时看了这个新闻,一直有疑惑,如果是自己,我会跑到前面去制止那个妇女吗?

这让我想起来,十多年前在珠海发生的一件事情。

我当时乘公交车,快下车的时候,有个小伙子突然抢了旁边一个女孩的手机,准备下车。女孩急的大叫,“他抢了我的手机!” 我当时就坐在旁边,目睹了整个过程。我一时懵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反应。我还在疑惑,这是不是托,他们q其实是一伙的?如果我现在挺身而出,假如那个抢人的身上有刀,会不会捅我?车上的其他乘客,有人装着没看见,有盯着看的,但是没有人出声,司机也没有反应。看到别人不动,我也就逐渐打消了要挺身而出的念头。

车逐渐停了下来,那个抢钱的小伙,显然是有个同伙,给他挡着,准备下车。女孩急的快要哭了。在那年,手机还是挺贵重的物品。当时正是下班高峰,车站外面围着一圈人,两个小伙并不能马上撒腿就跑。我还在做激烈的斗争,这个女孩看着不像是装的,要不要出面?会不会被捅?

这时候有个低沉的声音,平静的说,“你把手机还给她”。我顺声看去,是一个穿着灰色上衣,农民工打扮的一个人。他看上去五十岁左右,身材矮小,满脸沧桑。小伙子很吃惊,他们显然是没料到。两个小伙都是二十岁左右,并不是什么老手。不过他们并没打算放弃,车门打开之后,两人快速下车,拨开人群,准备开跑。农民工大爷紧走两步,指着拿手机的那个说,“你把手机还给她”。那个小伙露怯了,紧张的把手机从口袋里掏出来,丢在了地上,跑了。

女孩这个时候追出来,激动地拿起了手机,给大爷道谢。那个农民工大爷没有逗留,走了。

那不是我下车的战,我也跟着下了车,目睹了整个过程。除了大爷,没有任何人说一句话,包括准备上车的人,都是很好奇的看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过了很多年,我对这件事情一直记得,而且印象深刻。我经常自责,我并不是个勇敢的人,做不到大爷的那样,至于说怕是骗局怕被捅啥的,也都是借口。

后来看到很多类似的事情,包括这次重庆的坠江事件,我扪心自问,我都不能说我会挺身而出,因为我以前没做到过。

仅仅是我性格的问题,还是有别的原因?

这几天读一本书《The tipping point》,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1964年3月13凌晨,28岁的女孩凯蒂在纽约自己的住所外,被残忍杀害。当时有38个证人,听到了救命的呼喊,但是没有一个人报警。《纽约时报》在几个星期后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这个案例,“冷漠的都市人”,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这个案例,同样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哥伦比夜大学和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模拟了多个紧急情况,试图找出到底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人的心理。

最后的发现是,最大的因素,是人的数目。

假如把一个人单独放在一个房间,看到旁边的房间里有人出现癫痫症状。85%的人会赶紧去帮助。如果是几个人放在一个房间里,看到同样的情况,只有31%的可能,会有人去帮助。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单独的放在一个房间里,75%的情况下,他会报告看到了隔壁冒烟,如果是一个群体,只有38%的时间会有人报告。也就是说,当多人出现的情况,很多责任,被稀释了。有些人要么默认别人会有所行动,有些人看到没有人行动,就默认兴许这不是问题,不然大家不会都袖手旁观。所以,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凯蒂不是在自己的公寓外面,而是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只有一个证人,她活下来的概率可能更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